- 李国旺;喻明;
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表现,常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痴呆等患者经颅MRI检查时被检出。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MBs的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CMBs的存在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率及恶化风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CMB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可能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进一步总结CMB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更深入地研究CMBs提供思路,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进而指导CMBs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防治。
2022年02期 v.30 7-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94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娟娟;王翠琴;朱胜康;钱芬涛;江铃;
背景目前,城乡脑卒中死亡率已位居我国疾病死亡的首位。既往研究表明,年龄、性别、高血压等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增加了观察指标,旨在为识别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识别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人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7年铜陵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38例,根据患者随访5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其影响因素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PI方程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5年,失访29例(5.39%),复发127例(23.61%)。复发组患者年龄大于未复发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及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动脉压指数、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尿酸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793,95%CI(2.696,2.893)]、高血压[HR=10.444,95%CI(4.540,24.023)]、糖尿病[HR=5.557,95%CI(2.532,12.194)]、心脏病[HR=5.078,95%CI(3.339,7.725)]、总胆固醇[HR=4.874,95%CI(3.528,6.736)]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依次作为协变量X1、X2、X3、X4、X5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PI方程,PI=2.793X1+10.444X2+5.557X3+5.078X4+4.874X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方程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820,0.9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总胆固醇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PI方程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提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关注其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及合并症等情况,以识别高复发风险人群。
2022年02期 v.3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151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倩;王建宇;孟伟建;李静;崔永健;魏琰;
背景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威胁患者健康,故早期诊断ACI对于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微小RNA-145(miR-145)靶向下调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水平可缓解ACI引起的炎性反应,二者可能与ACI的发生有关。目的分析ACI患者血清miR-145、PDCD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85例为ACI组。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患者进一步分为轻度损伤亚组(NIHSS评分≤15分,72例)、中度损伤亚组(NIHSS评分为16~29分,64例)、重度损伤亚组(NIHSS评分≥30分,49例)。根据ACI患者脑梗死体积大小,将其进一步分为小体积亚组(脑梗死体积<5 cm~3,69例)、中等体积亚组(脑梗死体积为5~10 cm~3,62例)、大体积亚组(脑梗死体积>10 cm~3,54例)。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并检测其血清miR-145、PDCD4 mRN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CI患者血清miR-145水平与血清PDCD4 mRNA水平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胱抑素C及血清miR-145、PDCD4 mRNA水平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 ACI组有高血压史者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高于对照组(P<0.05)。ACI组血清miR-145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DCD4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损伤亚组、重度损伤亚组血清miR-145水平低于轻度损伤亚组,血清PDCD4 mRNA水平高于轻度损伤亚组(P<0.05);重度损伤亚组血清miR-145水平低于中度损伤亚组,血清PDCD4 mRNA水平高于中度损伤亚组(P<0.05)。中等体积亚组、大体积亚组血清miR-145水平低于小体积亚组,血清PDCD4 mRNA水平高于小体积亚组(P<0.05);大体积亚组血清miR-145水平低于中等体积亚组,血清PDCD4 mRNA水平高于中等体积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miR-145水平与血清PDCD4 mRNA水平呈负相关(r=-0.3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OR=1.869,95%CI(1.181,2.957)]及血清miR-145[OR=2.008,95%CI(1.315,3.066)]、PDCD4 mRNA水平[OR=1.843,95%CI(1.308,2.597)]是ACI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45水平联合血清PDCD4 mRNA水平诊断ACI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胱抑素C、血清miR-145水平、血清PDCD4 mRNA水平单独诊断ACI的AUC(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miR-145水平下降、血清PDCD4 mRNA水平升高,其均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体积有关,且二者联合对A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可能是临床上早期诊断AC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2年02期 v.3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易琼;孙文琳;祁玉军;
背景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改善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但临床上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压氧疗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画钟实验、线段等分实验(LBT)及Albert线段划消实验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合组患者画钟实验、LBT及线段划消实验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画钟实验、LBT及线段划消实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MMSE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2年02期 v.3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勋;雍志军;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失语或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纳美芬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还未有报道。目的探究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nize分层随机软件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与纳美芬剂量相同的0.9%氯化钠注射液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血清强啡肽A(1-13)、β-内啡肽(β-EP)、D-二聚体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GCS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MCA PI、RI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MCA PI、RI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且安全性良好。
2022年02期 v.3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蓉;胡东南;王进;陆蕙;付坤;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180例PCI后血栓高危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6个月后,将替格瑞洛更换为氯吡格雷再继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持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血分型及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值]、胃黏膜损伤标志物[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hs-CRP、IL-6及TNF-α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LVEDD、LVEF及E/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LVEDD、E/A值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LVE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可有效减轻PCI后血栓高危的ACS患者炎性反应及胃黏膜损伤,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不会对患者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安全性较高。
2022年02期 v.3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星雨;胡思琪;李武林;游达礼;姜婷婷;豆振锋;王飞;胡善友;吴晓;
背景心肌氧供需失衡是导致2型心肌梗死(T2MI)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机械通气是患者因机体缺氧而采取的治疗方式,故推测机械通气患者T2MI发生风险高,但目前临床针对该类患者的T2MI诊断存在一定难度。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T2MI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识别T2MI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2019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85例,经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87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T2MI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2MI组130例和非T2MI组157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氧供需失衡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T2MI的影响因素。结果 T2MI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院内死亡率及心肌肌钙蛋白(cTn)基线、最低、最高水平高于非T2MI组(P<0.05)。本组患者疾病类型以肺部疾病为主,占48.8%(140/287),T2MI组患者中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出血性疾病者占比高于非T2MI组,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多发伤者占比低于非T2MI组(P<0.05)。T2MI患者重度贫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肾损伤(AKI)、休克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高于非T2M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OR=1.070,95%CI(1.021,1.121)]、呼吸衰竭[OR=4.847,95%CI(2.533,9.277)]、休克[OR=5.922,95%CI(2.558,13.710)]、出血性事件[OR=7.963,95%CI(1.392,45.561)]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T2M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ICU机械通气患者T2MI发生率为45.3%,APACHE Ⅱ评分、呼吸衰竭、休克、出血性事件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T2MI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02期 v.3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万少枝;李册兴;李文倩;孙培媛;吕建峰;
背景抑郁症在高血压患者中非常普遍,其已被证实与低度全身炎症有关。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炎症指标,是评估全身炎症和免疫应答之间平衡状态的客观指标,与多种疾病相关。然而,SII与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症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II与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症组(HAMD评分<20分,240例)和抑郁症组(HAMD评分≥20分,30例)。根据SII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II≤330.60,72例)、Q2组(SII为330.61~426.43,68例)、Q3组(SII为426.44~695.64,68例)、Q4组(SII>695.64,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组合并冠心病者所占比例、SII高于无抑郁症组,服药种数多于无抑郁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695.64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OR=4.803,95%CI(1.443,15.980),P<0.05]。高血压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随着SII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 SII>695.64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且抑郁症发生风险随SII的升高而升高。
2022年02期 v.3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61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玎羽;林菁榕;吴晓瑞;崔佳伟;徐寅实;
背景体位性高血压会增加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而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是评估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指标,故分析体位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有利于体位性高血压的诊治。目的探究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43例,其中发生体位性高血压患者107例(体位性高血压组)、未发生体位性高血压患者13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立位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与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及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血肌酐、卧位ARR、立位ARR、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OR=1.135,95%CI(1.033,1.247)]、eGFR[OR=1.262,95%CI(1.056,1.509)]、立位ARR[OR=1.251,95%CI(1.051,1.489)]、PLT[OR=1.642,95%CI(1.059,2.547)]、MPV[OR=1.038,95%CI(1.004,1.073)]、PDW[OR=1.528,95%CI(1.061,2.200)]、PT[OR=1.248,95%CI(1.035,1.503)]和APTT[OR=1.116,95%CI(1.048,1.189)]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立位ARR与PLT(r=0.359)、MPV(r=0.336)、PDW(r=0.314)、FIB(r=0.263)呈正相关,与PT(r=-0.327)、APTT(r=-0.285)、TT(r=-0.345)呈负相关(P<0.05)。结论 PLT、MPV、PDW、PT和APTT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而立位ARR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关。
2022年02期 v.3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84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沈娜;牟英峰;巩诗彤;李晴晴;孙浩;耿德勤;
背景深部髓质静脉(DMV)因具有便于观察和结构相对稳定的优势,已成为目前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与静脉之间关系的切入点。目的分析DMV可见性与CSVD影像学标志物及总负荷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住院患者为初筛对象,最终纳入238例CSVD患者。根据本组患者DMV视觉评分中位数将其分为DMV低分组(DMV评分<8分,n=114)和DMV高分组(DMV评分≥8分,n=12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标志物,CSVD患者DWV视觉评分与CSVD总负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SVD患者DWV视觉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MV高分组患者年龄大于DMV低分组,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有脑梗死病史、服用降压药者所占比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DMV低分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于DMV低分组(P<0.05)。本组患者发生血管源性腔隙107例(占45.1%)、白质高信号(WMH)223例(占93.7%)、血管周围间隙(PVS)190例(占79.8%)、脑微出血(CMB)145例(占60.9%)、脑萎缩57例(占23.9%)。DWV高分组患者室旁WMH、深部WMH、脑叶CMB、幕下/深部CMB发生率及基底核区PVS评分、CSVD总负荷评分高于DMV低分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VD患者DMV视觉评分与CSVD总负荷评分呈正相关(r_s=0.7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5,95%CI(1.001,1.090)]、室旁WMH[OR=0.230,95%CI(0.077,0.699)]、深部WMH[OR=0.323,95%CI(0.108,0.699)]、CSVD总负荷评分[OR=4.222,95%CI(1.977,9.016)]是CSVD患者DMV视觉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SVD患者DWV可见性与CSVD总负荷评分呈正相关,而室旁WMH、深部WMH及CSVD总负荷可能是其DMV可见性降低的因素。
2022年02期 v.3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热娜·阿卜来提;克丽别娜·吐尔逊;尼尔佳玛丽·木塔力甫;
背景维生素D(VitD)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其缺乏与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有关。目前,成人哮喘与VitD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肺通气功能、最小诱发累积剂量(Dmin)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79例初诊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25(OH)D水平,不同血清25(OH)D水平的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FVC、FEV_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呼气流量峰值(PEF)、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_(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_(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_(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占预计值百分比]及Dmin;成人哮喘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Dmin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清25(OH)D水平的哮喘患者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FVC、FEV_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EF占预计值百分比、FEF_(25)占预计值百分比、FEF_(50)占预计值百分比、FEF_(75)占预计值百分比及MMEF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不足、缺乏的哮喘患者Dmin低于血清25(OH)D水平正常的哮喘患者,血清25(OH)D水平缺乏的哮喘患者Dmin低于血清25(OH)D水平不足的哮喘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人哮喘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Dmin呈正相关(r=0.300,P<0.001)。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成人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无关,但与Dmin呈正相关,故血清25(OH)D水平对评估成人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AHR)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3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威威;苏玉峰;王欢;李敏;吴旭兰;陈晓香;
背景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引起成年人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作为治疗此病的重要药物,其最佳疗程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如何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同时尽可能使患者获益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目的探讨CVA患者疗效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廊坊市人民医院门诊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CVA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56例、B组69例和C组75例。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治疗,其中A组疗程为8周、B组疗程为16周、C组疗程为2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量峰值(PEF)]、气道炎症指标[白介素(IL)-10、IL-5]、过敏指标[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B、C组患者治疗后FVC、FEV_1、PEF、痰IL-10水平高于A组,痰IL-5水平、血EOS及血清IgE水平低于A组(P<0.05);C组患者治疗后FVC、FEV_1、PEF、痰IL-10水平高于B组,痰IL-5水平、血EOS及血清IgE水平低于B组(P<0.05)。B、C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高于A组,C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高于B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VA患者治疗后FVC(r_s=0.265)、FEV_1(r_s=0.326)、PEF(r_s=0.417)、痰IL-10水平(r_s=0.412)及ACT评分(r_s=0.358)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程呈正相关(P<0.001),痰IL-5水平(r_s=-0.386)、血EOS(r_s=-0.315)及血清IgE水平(r_s=-0.391)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程呈负相关(P<0.001)。结论随着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程增加,CVA患者肺通气功能、过敏情况及哮喘控制效果逐渐改善,气道炎症逐渐减轻,故本研究建议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疗程为24周。
2022年02期 v.3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婷婷;李妍;张明明;蒋国健;郭文怡;张东伟;
背景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病理基础,其是由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后转化而来。因此,如何促进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抑制其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进展的关键。目的分析异鼠李素通过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方法本实验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动物实验:将10只雄性C57BL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将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于高脂饲料喂养第9周开始给予异鼠李素,连续给药8周),每组10只。检测三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百分比、泡沫细胞所占比例。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RAW 264.7巨噬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组(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之后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的RAW 264.7巨噬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ox-LDL组(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之后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转染Ad-sh-SIRT6腺病毒以干扰SIRT6的表达,12 h后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模拟动脉粥样硬化状态],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结果动物实验: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百分比低于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P<0.05)。细胞实验:ox-LDL干预组、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高于ox-LDL干预组(P<0.05)。ox-LDL组、ox-LDL+异鼠李素组、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ox-LDL+异鼠李素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少于ox-LDL组(P<0.05);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多于ox-LDL组、ox-LDL+异鼠李素组(P<0.05)。结论异鼠李素通过上调SIRT6表达水平,减少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形成,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2022年02期 v.3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03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桐;朱天麒;方少婷;欧阳军艳;向惠芳;陈赛珍;王耀霆;姚雨涵;黄春霞;
背景人类因缺乏尿酸酶基因而无法代谢不溶性尿酸(UA),而高嘌呤饮食、代谢疾病均会导致UA升高,病情严重者可诱发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异黄酮是中药葛根的主要功效成分,其已被证实具有明确的降糖、降脂作用。目的探讨葛根异黄酮对高尿酸血症(HUA)小鼠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PF级昆明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各12只。正常组小鼠每天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余三组小鼠每天灌胃等体积腺嘌呤和盐酸乙胺丁醇混合液以制备HUA模型,共计30 d。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小鼠继续用混合饲料饲养,不予其他药物;模型组小鼠继续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不予其他药物;条件对照组小鼠继续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同时灌胃非布司溶液;实验组小鼠继续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同时灌胃葛根异黄酮;四组小鼠干预时间均为30 d。比较四组小鼠干预前后血清UA、炎症指标[包括P物质(SP)、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观察四组小鼠主动脉弓内皮细胞病理学特征。结果干预后,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UA高于正常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UA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干预后血清UA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SP、ESR、CRP、TNF-α高于正常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SP、ESR、CRP、TNF-α低于模型组,实验组小鼠血清SP、ESR、CRP低于条件对照组(P<0.05);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干预后血清SP、ESR、CRP、TNF-α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SOD高于正常组,血清GSH-Px低于正常组(P<0.05);干预后,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小鼠血清MDA高于正常组(P<0.05);干预后,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SOD、MDA低于模型组,血清GSH-Px高于模型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小鼠血清SOD、MDA低于条件对照组,血清GSH-Px高于条件对照组(P<0.05)。模型组、条件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干预后血清SOD、MDA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血清GSH-Px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正常组小鼠主动脉弓内皮细胞排列规则,无明显裂缝。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弓内皮细胞有明显水样变性,胞质以及细胞核轻微肿胀,部分区域有淋巴细胞。条件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主动脉弓部分内皮细胞有双核,实验组小鼠内皮细胞恢复情况较好,细胞形态比较完整。结论与非布司溶液相比,葛根异黄酮可更有效地减轻HUA小鼠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减轻炎症和应激反应,改善心血管功能。
2022年02期 v.3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70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阔;刘心悦;刘静逸;时嘉泽;赵春善;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近年已有研究证实了抗阻训练的降压效果,但临床尚缺乏具体的运动方案,在训练周期、频率等方面缺少循证证据。目的系统评价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公开发表的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抗阻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宣教。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检验评估纳入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初步检索文献2 542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9篇,共包含51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59例、对照组2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SBP)[加权均数差(WMD)=-8.21,95%CI(-13.30,-3.13)]、舒张压(DBP)[WMD=-4.51,95%CI(-6.39,-2.63)]低于对照组(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训练周期≤12周及不同训练频率、训练时间的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BP、DBP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Egger检验结果显示,报道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BP(P=0.207)、DBP(P=0.151)影响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逐一剔除各项研究后的点估计值均在合并效应量的95%CI范围内,表明本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抗阻训练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且将抗阻训练周期控制在≤12周的降压效果更佳。
2022年02期 v.30 81-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付延鑫;董延春;戴昂;张红霞;宁康;
背景序贯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强有力手段,其治疗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切换时机,但目前切换时机的界定标准尚未统一。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旨在为序贯机械通气切换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检索序贯机械通气与有创机械通气(IMV)、不同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IMV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Stata 15.1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根据累积概率排序图曲线下面积(SUCRA)大小进行干预措施优劣排序。绘制倒漏斗图以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本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25篇RCT,包括2 063例患者,涉及肺部感染控制窗(PICW)、自主呼吸试验(SBT)-2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15分3种切换时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行以PICW、SBT-2 h、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VAP发生率低于行IMV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IMV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行IMV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P<0.05)。行以PICW、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行IMV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以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行以PICW、SBT-2 h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P<0.05)。上述指标根据SUCRA优劣排序均依次为以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以PICW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以SBT-2 h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IMV。倒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报道VAP发生率、IMV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结论与IMV相比,以PICW、SBT-2 h或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能有效降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发生率,缩短其IMV时间及住院时间,以PICW、GCS-15分为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能有效缩短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其中GCS-15分可能是序贯机械通气的最佳切换时机。
2022年02期 v.30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建;张炎;程璐;鲁俊;周江;
背景维生素C与维生素B_1具有抗氧化作用,推测其与氢化可的松联合使用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起到改善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减轻氧化应激的作用。有研究者基于此假设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发现,此三联疗法能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但其后多篇随机对照研究对此治疗方案提出质疑。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氢化可的松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_1(HAT)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维普网自建库至2021-08-01发表的HAT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脓毒症集束化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HAT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院内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为72 h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变化值(72 h ?SOFA)、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评估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应用R 3.6.2软件Meta包进行Meta分析。根据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脓毒症、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3类,进行亚组分析。应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共包含1 61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805例、对照组806例。在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方面,7篇文献为低偏倚风险,2篇文献为高偏倚风险,1篇文献的偏倚风险不清楚;在对受试者、试验人员施盲及对结局评估员施盲、结果数据不完整、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来源方面,10篇文献均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相对危险度(RR)=1.03,95%可信区间(CI)(0.92,1.15),P=0.65]、AKI发生率[RR=1.04,95%CI(0.89,1.21),P=0.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72 h ?SOFA高于对照组[标准均数差(SMD)=0.58,95%CI(0.09,1.07),P=0.02];试验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SMD=-0.66,95%CI(-0.84,-0.47),P<0.000 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脓毒症患者中,试验组院内病死率[RR=0.27,95%CI(0.12,0.63),P=0.01]、72 h ?SOFA[SMD=0.95,95%CI(0.64,1.27),P=0.04]、AKI发生率[RR=0.32,95%CI(0.15,0.66),P<0.01]低于对照组。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RR=1.02,95%CI(0.89,1.18),P=0.09]、72 h ?SOFA[SMD=0.22,95%CI(-0.09,0.53),P=0.05]、AKI发生率[RR=1.05,95%CI(0.88,1.26),P=0.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RR=1.12,95%CI(0.91,1.38),P=0.31]、72 h ?SOFA[SMD=0.66,95%CI(-0.58,1.90),P=0.30]、AKI发生率[RR=1.25,95%CI(0.91,1.71),P=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HAT治疗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文献的漏斗图分布不对称。Egger检验结果显示,HAT治疗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2),进一步利用剪补法进行矫正后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84,1.38),P=0.57],提示文献原结果具有真实性。结论 HAT可降低早期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AKI发生率,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改善其预后,但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
2022年02期 v.30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下载次数:6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艳梅;张德智;沈松柏;叶军;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是临床急危重症,不同时期AICI的治疗方案不同,但临床对AICI不同时期的鉴别缺乏客观依据。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不同时期AICI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以为临床医生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AICI患者52例,根据发病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6 h)13例、急性期(≤3 d)25例和亚急性期(4~10 d)14例。比较不同时期AICI患者梗死灶与梗死灶对侧、梗死灶旁与梗死灶旁对侧DTI各参数[包括平均弥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指数(FA)、各向同性(ISO)、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及衰减指数(Exat)],比较不同时期AICI患者DTI各参数相对值。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DCavg分别低于梗死灶对侧,ISO、Exat分别高于梗死灶对侧(P<0.05);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FA、VRA分别低于梗死灶对侧(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旁DCavg分别低于梗死灶旁对侧,ISO分别高于梗死灶旁对侧(P<0.05)。不同时期AICI患者梗死灶旁Exat分别高于梗死灶旁对侧(P<0.05)。急性期及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FA、VRA相对值低于超急性期AICI患者,ISO相对值高于超急性期AICI患者(P<0.05)。AICI超急性期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上显示信号减低,在DTT FA图上显示信号无明显改变;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及FA图上显示信号均减低,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亚急性期AICI患者梗死灶在DTT DCavg图及FA图上可见白质纤维束明显中断、减少。结论 DCavg、FA、VRA、ISO及Exat在不同时期AICI中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在AICI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旁脑组织水分子扩散受限,FA、ISO、VRA相对值对超急性期与急性期、亚急性期AICI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DTI有助于临床判断发病时间不明确的AICI患者。
2022年02期 v.30 107-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业;刘颖;颜晶晶;马姣;刘政;
背景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是胸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尽管纵隔镜或胸腔镜检查是临床诊断纵隔病变良恶性的"金标准",但因对机体损伤较大、检查费用高昂、可重复性差等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一直是临床医师面对的难题。目的探讨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定性诊断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行EBUS-TBNA的108例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纵隔镜或胸腔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患者EBUS-TBNA病理诊断结果并分析其诊断效能,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恶性病变72例,良性病变36例。EBUS-TBNA定性诊断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灵敏度为90.41%(66/73),特异度为82.86%(29/35),正确率为87.96%(95/108);Kappa检验结果显示,EBUS-TBNA与"金标准"定性诊断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27,P<0.001)。患者行EBUS-TBNA后发生咯血2例,发热4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EBUS-TBNA的穿刺成功率较高,其定性诊断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均较高,且与"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EBUS-TBNA或可替代纵隔镜或胸腔镜检查而成为临床定性诊断不明原因肺门及纵隔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方案。
2022年02期 v.3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苗珂;葛洪;夏蕾;徐秋贞;
背景 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98例,均接受CAG和CTA检查。记录CTA对冠状动脉管腔的评价结果,以CAG为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与CAG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基于CTA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斑块类型。结果 98例CHD患者中满足管腔评价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704段(占84.0%)。CT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Kappa值为0.926。98例患者通过CTA共检出228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92个、混合斑块76个、钙化斑块60个。中/重度狭窄冠状动脉节段的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钙化斑块发生率低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P<0.001)。结论 CTA对CHD患者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基于CTA发现,中度及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多存在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
2022年02期 v.3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