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论著

  • 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1表达的抑制作用

    夏秀琼;张天托;高绍衍;袁小玲;区秀燕;梁剑平;

    目的观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采用辛伐他汀以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干预,并用甲羟戊酸调节辛伐他汀的作用,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内皮细胞ET-1 mRNA的表达和上清液中ET-1的浓度。结果(1)辛伐他汀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内皮细胞ET-1的表达。1μmol/L的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ET-1 mRNA和ET-1表达没有影响,2.5μmol/L辛伐他汀即表现出抑制作用,5μmol/L及10μmol/L时则更加明显(P<0.01);(2)辛伐他汀以时间依赖方式抑制内皮细胞ET-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以10μmol/L辛伐他汀干预内皮细胞12h后,内皮细胞ET-1 mRNA和ET-1表达明显减少,24h后继续减低,36h则更加明显(P<0.01);(3)100μmol/L甲羟戊酸可以阻止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T-1 mRNA和ET-1的抑制作用。结论辛伐他汀可抑制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

    2007年05期 329-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L-精氨酸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庆;李玉明;李清仪;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L-精氨酸(L-Arg)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0%的高果糖喂养5周~6周龄的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6周后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II(Ang-II)水平变化,以及给予L-精氨酸(L-Arg)干预后上述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清N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ET、Ang-II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给予L-精氨酸干预可以避免血清NO降低并且能够抑制血清ET、Ang-II的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时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给予L-精氨酸(L-Arg)干预能够起到内皮保护作用。

    2007年05期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等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谭家鹏;谭茗月;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选择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及其与左室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98例,入院后均经心脏彩色B超检查。按NYHA分级,将98例患者分为Ⅲ级组60例,Ⅳ级组38例。使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检测仪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心功能Ⅳ级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组(P<0.01),BNP与左室内径(LVD)值呈正相关(r=0.58,P<0.01),BNP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BNP与左室射数分数(LVEF)呈负相关(r=-0.63,P<0.01)。结论心力衰竭越严重,血浆BNP水平越高,心力衰竭患者BNP的血浆水平与LVEF负相关,与LVD、hs-CRP正相关,但BNP与hs-CRP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7年05期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陈国敏;李旭东;唐修明;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53例血中NT-proBNP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4例,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血中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患病组心功能≥Ⅱ级组血NT-proBNP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Ⅰ~Ⅳ级患者组各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功能级数递增,NT-proBNP水平增高。NT-proBNP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结论AMI后心脏钠尿肽系统激活,其改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因此NT-proBNP的测定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007年05期 340-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王晓昕;王英;孙乃贤;张颖;季宁;王美娜;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比较,有高血压病史者分别占71.5%和45.3%(P<0.05),有高血脂者分别占68.7%和42.2%(P<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的3支病变比例分别为35.0%和12.5%(P<0.05),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68.3%和55.8%(P<0.05),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15.0%和5.8%(P<0.05)。两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有别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比例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高,血管受累支数多,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病变特点。

    2007年05期 34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贾晶;郑琼莉;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对60例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一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值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2007年05期 34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表现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戴江平;袁逊;张家龙;

    目的探讨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表现和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与对照健康者20例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以了解内皮功能。结果中毒组83%的患者有明显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明显(62%);治愈出院25例,3例死亡;中毒组患者血浆NO和NO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头碱中毒可导致多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同时可以导致NO和NOS升高,造成细胞毒性。

    2007年05期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分析

    曾爱源;蒋静子;唐永刚;刘开祥;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4例AIS患者,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21例,非腔隙性梗死组53例,另正常对照组34例。分别测定其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1)AIS组血清Lpa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者无相关性(r=-0.067,P=0.569);(2)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非腔隙性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血清Lpa和D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前者P<0.01,后者P<0.05),而血清Fib水平比较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Fib和DD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增高,且Lpa和DD的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证实LPa、Fib和D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及梗死面积有一定意义。

    2007年05期 348-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经颅多谱勒分析

    罗华;何传斌;李小刚;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TCD)对轻、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轻型,52例中型患者进行经颅多谱勒检查,观察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博动指数,并与56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TCD异常率为76.9%,主要改变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而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TCD异常为94.2%,主要改变为平均血流速度减慢及血管痉挛,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结论TCD检查可反映闭合性颅脑损伤脑血流的变化。对临床诊治与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2007年05期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的分析

    梁秋溪;张沪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10、IL-22水平与COPD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COPD患者分别于其急性加重期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IL-8、IL-10、IL-22水平,同时测定FEV1.0,当其处于缓解期时再次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IL-8、IL-10、IL-22水平,用同样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相应指标的检测。结果COPD急性期较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8、IL-10、IL-22的水平均明显升高,COPD缓解期血清IL-8、IL-10、IL-2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COPD组急性发作期血IL-22水平与FEV1.0呈负相关,与同期IL-8、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22参与了COPD患者的炎症过程,其血清水平有助于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及预后监测。

    2007年05期 35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研究

  • TNF-α/IL-10比率失衡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

    孙芳毅;王书彩;

    目的探讨TNF-α/IL-10比率变化对ACS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及乳胶凝集反应法测定60例ACS患者及50例非ACS患者血清TNF-α/IL-10及hs-CRP水平。结果TNF-α/IL-10在ACS组较非ACS组明显升高,其预测ACS灵敏度达60%,与目前公认的hs-CRP相当。结论对ACS患者进行TNF-α/IL-10测定有助于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及预测ACS的发生发展。

    2007年05期 356-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3例疗效观察

    张素侠;钟宝权;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行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前列腺素E1治疗,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流变指标、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前列腺素E1治疗可增加临床疗效。

    2007年05期 358-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出血微创术加血肿腔内注入地塞米松疗效观察

    张国华;张艳华;朱艳玲;单若莹;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引流术联合血肿腔内注入地塞米松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疗效。方法65例经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36例在微创术后予血肿腔内注入地塞米松,每日5mg,连用5d。与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微创术14天后,血肿周围水肿明显减轻(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联合血肿腔内注入地塞米松可明显减轻脑血肿周围水肿,并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2007年05期 36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李晓宇;李辉;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入选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银杏达莫观察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于治疗14天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血粘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2007年05期 363-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李树玲;

    目的评价尿激酶(UK)对6小时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符合溶栓标准的病人236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120例,首先予尿激酶70万U,再予常规治疗14日。非溶栓组116例,只予常规治疗。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结果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迅速减少。溶栓组和非溶组在治疗后1日、15日、30日总有效率分别70%、85%、90%和20%、72%、83%,经Ridit分析,P<0.05,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颅内非症状性出血率3%(溶栓组),2%(非溶栓组);脑实质出血率3%(溶栓组),0(非溶栓组)。结论UK用于治疗6小时内急性脑梗死有效且相对安全。

    2007年05期 36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防治再梗死的临床研究

    黎民希;李余红;杨清儒;林茂华;郑惠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后预防血管再梗塞发生的常用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未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对照组)和采取了预防治疗措施(治疗组),治疗组分别采用速避凝皮下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及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对溶栓成功后的患者进行预防再梗塞治疗,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测评(以NIHSS评分),将不同时期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血管再梗塞发生率明显为低,NIHSS评分溶栓后3周比较有显著差异(Pr<0.01),两组基本痊愈率对比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速避凝,灯盏细辛注射液,肠溶阿司匹林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防治再梗塞有显效,尤其以速避凝效果较理想,灯盏细辛注射液副作用较小,肠溶阿司匹林最经济方便。

    2007年05期 367-368+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早期脑脊液腰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孙长侠;阎素婷;

    目的比较脑脊液腰池持续引流与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脑脊液腰池持续引流组20例与置换疗法组18例,观察两组治疗SAH的有效率。结果两组继发脑血管痉挛率、基本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头痛缓解时间、头颅CT复查吸收状况、脑积水、再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腰池持续引流较置换疗法治疗SAH更为安全有效。

    2007年05期 369-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58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闫冰;

    目的分析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心源性脑栓塞,预后较好,病死率低。结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变部位以脑叶为主,常见原因是动脉硬化与心源性栓塞,而高血压、高血脂症,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促发青年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2007年05期 37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0例的临床研究

    刘业松;王强庆;王洁蕊;王小洁;刘颖;张辉;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0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SCA多于30岁~40岁隐袭起病,多有家族史,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位置觉及震动觉受损,磁共振成像(MRI)、电生理等有助诊断。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结合MRI、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

    2007年05期 373-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导向下经皮肺活检42例分析

    赵江;党强;

    目的通过CT导向经皮肺活检以明确不明原因的肺部周围性病变诊断。方法4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采用保留麻醉针头,用不同检针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取材。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检出肺癌32例,肺结核3例,肺部炎性病变5例。结论CT导向经皮肺活检不明原因的肺部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诊断准确的优点。

    2007年05期 375-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住院患者死亡节律的相关分析

    林桂永;黄莉;

    目的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6年7年间我院住院病例死亡的时间节律。方法将临床资料从死亡病因、死亡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一天24小时中,死亡高峰在下半夜和下午,上半夜最低;一年四季以冬春季死亡最高,夏季最低。结论老年住院患者的死亡节律基本符合中医学阴阳学说及当代生物钟理论。

    2007年05期 37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实践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观察

    董强;

    <正>通过对5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与50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其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2007年05期 378-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动态心电图分析在病窦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刘英;

    <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心源性昏厥的原因之一,也是心血管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窦房结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造成起搏和传导功能失常,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甚至可引起猝死。

    2007年05期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低血压与补液

    李亚茹;史婧;李娟利;

    <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需常规禁食4h~6h,术后回CCU即静脉注射抗菌素预防感染及硝酸酯类扩冠治疗。由于空腹及紧张、焦虑引起出汗,使患者普遍存在血容量不足,再加上空腹时应用抗菌素和造影剂影响,患者恶心、呕吐,引起血压下降。

    2007年05期 380-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袁力;王世民;

    <正>糖尿病80%的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1]。

    2007年05期 38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72例危险因素分析

    张宇敬;

    <正>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梗死灶;或虽有卒中病史,但影像学发现了非责任病灶。随着CT和MRI的应用,SBI日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我科住院的72例SB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

    2007年05期 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顽固性高血压76例诊治分析

    钱钢;陈浩;汪世军;唐关敏;徐金英;江力勤;刘嘉芳;

    <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包括一种利尿剂在内的足量的三种药物治疗后仍未能达到目标血压,被称为顽固性高血压(refractory 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RH),而这组患者又是引起高血压人群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最危险组分,应引起高度关注[1]。

    2007年05期 384-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诊断脑挫裂伤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于卫中;杨建秀;孙国芳;安春宇;

    <正>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常见多发病,CT检查是其主要确诊手段。本文回顾分析320例脑挫裂伤患者的CT检查资料,总结CT诊断脑挫裂伤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报道如下。

    2007年05期 385-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护理

  • 年轻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邢希梅;杜秀玲;

    <正>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前移,中青年患者不断增多。中青年是家庭的顶梁柱,患病后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我们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指导,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2007年05期 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护理体会

    刘国萍;吴爱琴;宗英;

    <正>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是较少见而严重的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易发生动脉瘤破裂而造成死亡,且与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急腹症等的鉴别诊断较困难[1]。

    2007年05期 388+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张霞;李桂青;

    <正>我科自1999~2003年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269例,现结合病例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007年05期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综述

  • Q-T波峰间期及T波顶峰后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

    陈鑫;吴士尧;

    Q-T波峰间期(即QTa间期)、T波顶峰后宽度(TaTe间期)反映了心室除、复极电生理过程,与自主神经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QTa间期、TaTe间期及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意义,并综述了QTa间期、TaTe间期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2007年05期 390-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陆敏;李广平;

    随着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的增多,由于分叉病变的特殊性,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药物洗脱支架投入大规模使用后,这一现状有所改善。本文就分叉病变在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中的治疗策略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2007年05期 393-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低分子量肝素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王莉;李广平;

    在经皮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因具有诸多普通肝素不具备的优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逐渐取代UFH的地位的趋势。

    2007年05期 397-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

    舒英胜;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参与因素复杂多样,血肿周围缺血、凝血酶、血肿占位效应、血红蛋白、血浆蛋白、AQP表达、血小板活化、炎性细胞因子和补体及5-羟色胺、内皮素等因素都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发挥作用。

    2007年05期 400-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康复医学

  • 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

    吕光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先后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并进行早期康复指导。结果实验组在加强康复护理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对照组亦有改善,但与实验组比较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在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有着明显的效果。

    2007年05期 403-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医院管理

  •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王京萍;

    <正>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积极推广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及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对我院1177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合理性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2007年05期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病例报告

  • 完全钙化型脑膜瘤一例报告

    李凤菊;杨甲光;赵宇;李莹;赵晓亮;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无诱因出现耳鸣伴眩晕2年加重半月入院,起初耳鸣为低音调“嗡嗡声”,然后为高音调“嗡嗡声”,最后为机器轰鸣声,既往体健。

    2007年05期 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