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强;扬扬;许瑞彬;刘延风;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联合紫杉类或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及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等数据库,筛选有关沙利度胺联合紫杉类或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紫杉类或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患者除不给予沙利度胺外,其余治疗药物与试验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治疗期间毒副作用(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恶心呕吐、便秘、脱发)发生率、1年及2年生存率、化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共纳入10个RCT,总计1 2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PR率〔OR=1.32,95%CI(1.03,1.68),P=0.03〕,1年生存率〔OR=2.32,95%CI(1.35,4.00),P=0.002〕及2年生存率〔OR=3.10,95%CI(1.85,5.20),P<0.000 1〕、恶心呕吐发生率〔OR=0.25,95%CI(0.07,0.95),P=0.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化疗后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MD=-107.49,95%CI(-172.46,-42.53),P=0.002〕。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紫杉类或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R率及生存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但会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
2015年07期 v.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田雨;
目的分析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2000年1月—2012年10月发表的关于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与VAP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患者VAP发生率。结果最终共有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共包含17 4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3、7次/周与1次/周患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3,95%CI(0.37,1.06),P=0.08〕;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2次/周与1次/周患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OR=1.33,95%CI(0.83,2.12),P=0.23〕。结论与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为2、3、7次/周者相比,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为1次/周者VAP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或减少。
2015年07期 v.2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许绯;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2015年07期 v.2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春晓;鲁广建;王永亮;
目的探讨脑脊液单核细胞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联合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LAM)抗体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9例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28例作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24例作为病毒性脑膜炎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受检者均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生化检查,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及LAM抗体检测,并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脑脊液LAM抗体及二者联合(并联试验)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4组受检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淋巴细胞分数及单核细胞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脑脊液蛋白含量、糖含量、氯化物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95%CI(0.764,0.91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43%;脑脊液LAM抗体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AUC为0.852〔95%CI(0.560,0.89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55.10%、特异度为100.00%;两者联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AUC为0.924〔95%CI(0.850,1.00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7.30%。结论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联合脑脊液LAM抗体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
2015年07期 v.2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文艳;罗利俊;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局部脑血流量(r CBF),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15 d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85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85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区、额顶叶区及治疗前周边近区、周边远区r 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周边近区和周边远区r CBF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肿体积和治疗前、治疗后7 d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 d、治疗后15 d血肿体积及治疗后15 d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15 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5 d、治疗后85 d NIHSS评分及治疗后85 d 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有效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5年07期 v.2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毕贞水;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对照A组(n=37)和对照B组(n=37)。观察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照A组患者仅给予坎地沙坦治疗,对照B组患者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6周末坐位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心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相关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尿素氮(BUN)等;比较3组患者降压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末收缩压及治疗前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6周末收缩压及治疗2周、4周、6周末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FBG、TG、HDL-C、LDL-C、UA、Cr、ALT及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降压效果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u值分别为17.211、17.327,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对照A组为8.1%,对照B组为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压,且对患者代谢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
2015年07期 v.23 23-2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超锋;王二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西安市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5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IL-17水平、血浆hs-CRP水平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90,P=0.002)。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血清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及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清IL-17、血浆hs-CRP水平,改善血脂,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2015年07期 v.2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新春;朱斌;苟渊;周莉;余海东;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8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F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厄贝沙坦和环磷腺苷葡胺,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心脏指数(CI)〕、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血浆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3.044,P=0.002)。治疗前两组患者CI、LVESD、LVEDD、LVEF、IVST、LV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I和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IVST及LVPW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BNP及CAT、GSH-Px、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BNP和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CAT和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CHF安全有效,可有效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
2015年07期 v.2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史菲;张婷;刘雯雯;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重叠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20例轻度COPD患者(A组)、20例中重度COPD患者(B组)、20例轻度重叠综合征患者(C组)及20例中重度重叠综合征患者(D组),并根据RDW参考范围将所有患者分为RDW正常组59例和RDW增高组21例。比较A、B、C、D 4组患者一般资料、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RDW;比较RDW正常组与RDW增高组患者一般资料、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浆hs-CRP水平;并分析RDW与Pa O2、血浆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患者性别、年龄及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Pa O2高于D组,血浆hsCRP水平和RDW低于D组,C组患者Pa CO2低于D组,A组和B组患者RDW低于C组(P<0.05)。RDW正常组与RDW增高组患者性别、年龄、p H值及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增高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RDW正常组、Pa O2低于RDW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DW与Pa O2呈负相关(r=-0.265,P=0.018),与血浆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258,P=0.021)。结论 RDW可用于重叠综合征患者炎症及气道病变严重程度的初步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5年07期 v.23 33-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哈立新;于国华;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在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ICU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VAP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前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及免疫球蛋白M(Ig M)〕、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百分数〕、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g G、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g G、Ig M、Ig 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NK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NK细胞百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8、IL-17、IL-6、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患者血清TNF-α、IL-8、IL-17、IL-6、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VAP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2015年07期 v.2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文运衡;范秀玖;付印强;
目的探讨婴儿(<1岁)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岁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 83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831例患儿中974例(占53.19%)为合胞病毒感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各季节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61.27%(519/847)、秋季50.63%(201/397)、春季44.58%(140/314)、夏季41.75%(114/273),冬季检出率高于夏季和春季(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秋季发病〔OR=3.445,95%CI(0.681,3.546)〕、冬季发病〔OR=3.952,95%CI(1.586,4.039)〕、合并先天性心脏病〔OR=2.452,95%CI(0.271,3.308)〕、母亲特应性疾病〔OR=3.358,95%CI(1.321,3.394)〕、早产儿〔OR=3.041,95%CI(1.388,4.328)〕及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1.442,95%CI(1.138,4.283)〕是婴儿(<1岁)发生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婴儿(<1岁)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率较高,且秋季和冬季为其高发季节,应加强病情监控。此外,秋季发病、冬季发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母亲特应性疾病、早产儿及家庭月收入<5 000元是婴儿(<1岁)发生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以上因素的婴儿(<1岁)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降低合胞病毒感染风险。
2015年07期 v.2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丽华;邵国;贾平平;张冬;
目的探讨细胞红蛋白(CYGB)在低氧预适应小鼠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1月8—12日,选取昆明种雄性成年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低氧预适应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常氧条件下正常饲养,实验对照组小鼠进行1次低氧预适应模型制备过程,低氧预适应组小鼠完成4次低氧预适应模型制备过程。采用免疫蛋白印迹试验检测各组小鼠CYGB蛋白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CYGB mRNA表达情况。结果低氧预适应组小鼠CYGB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小鼠CYGB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氧预适应组、实验对照组小鼠CYGB mRNA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实验对照组与低氧预适应组小鼠CYGB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CYGB可能参与低氧预适应过程。
2015年07期 v.23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永花;白雪;杨思进;
在全球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病死率均很高,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可有效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含量及心肌血供,扩张冠状动脉,但长期持续使用可导致硝酸酯类药物耐药,进而导致其扩张血管作用减弱或消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缺血区心肌细胞存活能力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等,因此硝酸酯类药物耐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机制及临床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2015年07期 v.2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1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莉;孙建胜;吴云亮;
目的分析徐州市完成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项目全程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12月徐州市完成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项目全程治疗的130例MDR-TB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分析MDR-TB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全程治疗结束后,MDR-TB患者治疗成功77例、死亡15例、失败34例(其中包括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失败12例)、丢失3例、其他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8,95%CI(0.11,0.75)〕、既往抗结核治疗史〔OR=1.60,95%CI(0.66,3.88)〕、结核病灶分布〔OR=4.01,95%CI(1.23,12.59)〕、结核病灶数量〔OR=3.06,95%CI(1.48,6.32)〕、6个月末痰培养结果〔OR=4.78,95%CI(1.43,15.96)〕、12个月末痰培养结果〔OR=12.82,95%CI(3.46,47.54)〕、治疗时间〔OR=0.06,95%CI(0.03,0.15)〕是MDR-TB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5.31,95%CI(1.14,24.71)〕、结核病灶双侧分布〔OR=16.12,95%CI(2.67,97.20)〕、12个月末痰培养结果阳性〔OR=19.02,95%CI(3.51,103.03)〕是MDR-TB患者治疗不成功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时间≥33 d〔OR=0.02,95%CI(0.01,0.09)〕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结核病灶分布、12个月末痰培养结果及治疗时间均会影响MDR-TB患者的治疗效果,应进一步加强MDR-TB治疗的全程规范化管理,重点做好强化期药物治疗,积极改善糖尿病等相关病症,根据治疗情况及时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引进更为先进的检查手段和外科治疗技术,以提高MDR-TB患者治疗成功率。
2015年07期 v.2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袁永梅;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2014年于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就诊并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CHD患者140例,按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评价标准将CHD患者分为依从性好组90例及依从性差组50例。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支持、居住地、月收入、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等因素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居住地、月收入、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4.50,95%CI(1.23,30.14)〕、居住地为农村〔OR=2.80,95%CI(2.02,17.49)〕、缺乏二级预防知识〔OR=3.97,95%CI(2.08,28.27)〕、担心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OR=3.32,95%CI(1.90,22.45)〕是CHD患者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居住地为农村、缺乏二级预防知识、担心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是CHD患者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务工作者应多关心老年患者,加大对患者CHD二级预防知识的宣教力度,普及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的相关知识,以减少患者不按时服药情况以及长期用药的抵触心理,从而更好地实施CHD二级预防。
2015年07期 v.2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献明;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AngⅡ、BNP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ngⅡ、BNP水平及LV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AngⅡ、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Dd大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治疗CHF的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AngⅡ和BN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2015年07期 v.2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崔铁军;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成功行PCI的AMI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PCI术后给予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6周、12周血小板聚集率和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1周、6周、12周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能有效降低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2015年07期 v.2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任焕民;徐忠义;胡强玲;广阔;
目的探讨血尿酸、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I(c Tn I)及肌钙蛋白T(c Tn 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心力衰竭的评估所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8月商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AMI患者78例,根据患者治疗后2年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21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尿酸、BNP水平及入院即刻和入院6 h血清c Tn I、c Tn T水平。结果入院时心衰组患者血尿酸和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即刻两组患者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 h心衰组患者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6 h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分别高于入院即刻(P<0.05)。结论血尿酸、c Tn I、c Tn T、BNP水平较高的AMI患者远期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因此,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AMI患者远期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价值。
2015年07期 v.23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邹卿;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难治性偏头痛(R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就诊的RM患者82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氟桂利嗪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12周末、24周末头痛症状(包括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治疗24周末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得分、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和24周末观察组患者头痛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末,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4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为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氟桂利嗪治疗RM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且安全性高。
2015年07期 v.2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晖东;
目的探究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9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支气管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鼻炎症状评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EV1%及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鼻炎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支气管哮喘症状及鼻炎症状,且安全性高。
2015年07期 v.2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文杰;涂长玲;江波;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干部医疗科收治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GP化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腺五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患者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CD+8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Ig A、Ig G、Ig 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有明显提高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015年07期 v.2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罗化;袁跃西;彭建明;
目的探究胸膜摩擦与滑石粉单用或联用固定对肺大疱微创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行肺大疱微创切除术患者1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60例。A组患者术中行胸膜摩擦固定,B组患者术中行滑石粉固定,C组患者术中行胸膜摩擦+滑石粉固定。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A组和C组(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5);C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频率高于A组和B组(P<0.05)。3组患者肺炎及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高热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患者胸腔积液和胸部残腔发生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肺大疱微创切除术患者术中行滑石粉单用固定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优于胸膜摩擦单用和胸膜摩擦与滑石粉联用。
2015年07期 v.2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霍本良;吕长泳;潘庆丽;姜威峰;蒋杞英;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22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TFI组(121例)和TRI组(103例)。TFI组患者行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TRI组患者行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体循环栓塞、左心衰竭、腰背疼痛、排尿困难、腹胀、肢体疼痛)及复发率。结果 TFI组患者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TRI组,术后卧床时间长于TRI组(P<0.05)。TFI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87%,TRI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I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32.23%,高于TRI组的18.45%(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体循环栓塞、肢体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I组患者术后左心衰竭、腰背疼痛、排尿困难、腹胀发生率均高于TRI组(P<0.05)。TFI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14.05%,高于TRI组的5.83%(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与经股动脉入路PCI相当,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15年07期 v.23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呼铁民;田甜;王昆鹏;李亮;杨国军;孙文浩;张青山;王维兴;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4例,根据手术指征和患者情况分为A组53例和B组41例。A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术后3个月Rankin量表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术后3个月Rankin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B组,医疗费用低于B组(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开颅夹闭术是多发性动脉瘤、颅内血肿形成、载瘤动脉解剖位置较复杂、瘤体较大患者的首选方案;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更适用于年龄较大、手术耐受力差、瘤体位置较深患者。
2015年07期 v.2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新敬;浦晓东;郭延松;陈诗泉;颜光烈;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07年8月—2014年12月CABG后行桥血管造影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股动脉组(n=67)和左桡动脉组(n=67)。股动脉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CABG后桥血管造影,左桡动脉组患者经左桡动脉途径行CABG后桥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患者左侧内乳动脉(LIMA)、左回旋支桥血管、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暴露量,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桥血管造影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股动脉组患者LIMA造影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长于左桡动脉组、射线暴露量高于左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左回旋支桥血管、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暴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费用高于左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长于左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桥血管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桡动脉途径行CABG后桥血管造影较股动脉途径更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费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可作为CABG后桥血管造影的优先考虑路径。
2015年07期 v.2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仁杰;段天林;史广超;邢亚恒;
目的比较不同顺铂给药方案联合依托泊苷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12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95例,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和C组27例。A组患者给予顺铂80 mg/m2,第1天;B组患者给予顺铂40 mg/m2,第1~3天;C组患者给予顺铂20 mg/m2,第1~5天。3组患者均联合依托泊苷进行治疗,3周为1个化疗周期。比较3组患者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结果因消化道反应不能耐受继续治疗而退出试验者11例,其中A组8例、B组2例、C组1例。3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41,P=0.843)。A组患者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Ⅱ~Ⅲ度白细胞计数减少和Ⅰ~Ⅲ度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用药依从率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顺铂3 d、5 d连续给药联合依托泊苷治疗广泛期SCLC的近期疗效肯定,较大剂量一次给药消化道反应轻,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
2015年07期 v.2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子由;唐志贤;田承南;余俊键;章祖雄;
目的分析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5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和随访截止时心房纤颤转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21例(77.8%)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截止时20例(74.1%)转复为窦性心律;对照组患者6例(22.2%)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截止时4例(14.8%)转复为窦性心律;观察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截止时心房纤颤转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心房纤颤转复率,且不增加辅助呼吸时间和住院时间。
2015年07期 v.2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秩珊;
目的探究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肺不张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8月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收治的肺不张患儿210例,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肺不张病因,将其中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156例患儿作为灌洗治疗组,未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54例患儿作为未灌洗治疗组。分析患儿病变部位、各年龄段病因构成,随访观察1、2、3个月两组患儿肺复张情况。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病变194例,未见明显异常16例。纤维支气管镜显示病变为右侧全肺22例(11.34%),右上叶18例(9.28%),右中叶98例(50.52%),右下叶32例(16.49%),左侧全肺4例(2.06%),左上叶12例(6.19%),左下叶8例(4.12%)。炎症(35.71%)、异物(22.86%)和非特异性狭窄(12.86%)为肺不张患儿的主要病因;<1岁患儿的主要病因为炎症(41.67%)、异物(13.89%)、非特异性狭窄(16.67%)和软化(16.67%);1~3岁患儿的主要病因为异物(39.77%)、炎症(18.18%)、非特异性狭窄(13.64%)和分支开口异常(9.09%);4~6岁患儿的主要病因为炎症(46.15%)、异物(15.39%)和支气管扩张(11.54%);>6岁患儿的主要病因为炎症(53.33%)、非特异性狭窄(11.66%)和异物(6.67%)。随访1、2、3个月,灌洗治疗组患儿肺复张情况均优于未灌洗治疗组(P<0.05)。结论小儿肺不张的病因构成多样,其中炎症、异物和非特异性狭窄为主要病因,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肺不张病因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5年07期 v.2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方智;李庆忠;黄善文;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3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128例,按照患儿及其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及面罩吸氧,治疗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及NC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30 min,治疗后12 h、24 h、48 h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指标〔p H值、血氧分压(PO2)、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情况,机械通气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30 min、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呼吸频率及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30 min、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 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30 min、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 PO2、PCO2、Sa O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窒息、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NCPAP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及时缓解患儿的低氧情况,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安全性高。
2015年07期 v.2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元喜;韩文晖;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心绞痛症状包括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血脂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008,P=0.04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TG、TC及治疗前后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DL-C、TG及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异常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2015年07期 v.23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封春香;朱正传;
目的分析复方丹芪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莒南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6例,均符合"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丹芪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以两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u值分别为2.509、2.30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胀。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均在参考范围。结论复方丹芪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高。
2015年07期 v.23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米热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玛依努尔·阿吉;
目的探究喘可治注射液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4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P化疗方案(顺铂+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喘可治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以及CD+4/CD+8细胞比值)、QLQ-C30量表评分(主要包括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4个方面)。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534,P=0.011)。治疗前两组患者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减少、血小板计数(PLT)减少、血红蛋白(HGB)水平降低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喘可治注射液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较少。
2015年07期 v.23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毕明远;冯伟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URT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4例URTI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退热治疗及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咳嗽、发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12,P=0.477)。观察组患儿咳嗽、发热、鼻塞流涕及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URTI的临床疗效确切,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2015年07期 v.23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瞿慧君;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AE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血气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改善AE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血液高黏、高凝状态,防止或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增加细胞供氧,提高肺功能,最终改善肺循环、心肺功能及预后。
2015年07期 v.23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邓皓月;袁昌艳;方响琴;
目的观察超短波和调制中频电疗法联合水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短波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超短波和调制中频电疗法联合水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腰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临床效果及随访1~2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腰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腰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腰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u=1.965,P=0.049)。治疗组患者随访1、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和调制中频电疗法联合水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2015年07期 v.23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海燕;
目的观察老年肺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综合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诊治的老年肺炎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规范抗生素应用、提高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及减少引起AAD的危险因素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种类少于对照组,抗生素应用时间短于对照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高于对照组,AA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减少老年肺炎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种类、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提高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降低AAD发生率。
2015年07期 v.2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希院;李筱婷;赵志敏;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脉动指数(P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06例,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44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情况等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计算PI。比较所有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PI、不同梗死类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PI及PI正常组(n=148)与PI偏高组(n=58)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PI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患侧大脑中脉PI高于健侧(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PI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偏高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高龄者所占比例、高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率均高于PI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肥胖和高纤维蛋白血症是大脑中动脉PI偏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PI增高,高龄、肥胖及高纤维蛋白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PI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23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唐涌;赵科鹏;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是否发展为PCI分为进展组42例和非进展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感染史阳性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和糖尿病病史、感染史阳性率及血浆FIB、Hcy、LDL、Hb A1c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有糖尿病病史或感染史及血浆FIB、Hcy、HDL水平升高的脑梗死患者PCI发生风险增高。
2015年07期 v.23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吕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南京市建邺医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基本信息,并测量其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BMI、SBP、DBP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FPG、Hb A1c、TC、TG、LDL-C、HDL-C、LP(a)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质量、BMI、SBP、DBP、FPG、Hb A1c、TC、TG、LDL-C、HDL-C、LP(a)等。
2015年07期 v.23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其炎;何素娇;零达尚;刘远来;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577例,依据是否并发TCI分为对照组519例和病例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TCI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者所占比例及脑疝、恶性脑肿胀、硬膜下血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低、GCS评分低、脑疝形成、恶性脑肿胀及硬膜下血肿是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TC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收缩压低、GCS评分低、脑疝形成、恶性脑肿胀和硬膜下血肿是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TCI的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23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青远;李征;常尚;王新宇;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70例为研究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GDF-15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心功能Ⅰ级13例(占18.5%),心力衰竭Ⅰ度24例(占34.3%),心力衰竭Ⅱ度27例(占38.6%),心力衰竭Ⅲ度6例(占8.6%)。研究组心功能Ⅰ级及心力衰竭Ⅰ、Ⅱ、Ⅲ度患者血清GDF-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血清GDF-15水平可作为判断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5年07期 v.23 139-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范文峰;龚士平;邓波;骆翔;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4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并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强化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清CRP和D-D水平,术后脑血管疾病及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血清CRP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疾病、血管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血清CRP和D-D水平,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脑血管疾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2015年07期 v.23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花;姜中兴;孙慧;孙玲;万鼎铭;刘延方;郭蓉;李英梅;马杰;
目的观察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201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PS患者18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采用HLH-2004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急性期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5);病例组不同时期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死亡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病例组不同预后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S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明显升高,监测其血清水平变化有助于诊断HPS及判断患者预后。
2015年07期 v.23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英莉;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时,病例组患者于PCI前及PCI后1周、1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病例组患者PCI前和PCI后1周、1个月LVEDD、LVESD均高于对照组,PCI前、PCI后1周LVEF及PCI前和PCI后1周、1个月LVF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检者PCI后12个月LVEDD、LVESD、LVFS及PCI后1个月、12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PCI后1个月、12个月LVEDD、LVESD均低于PCI前、PCI后1周,PCI后12个月LVEDD、LVESD均低于PCI后1个月,PCI后1个月、12个月LVEF、LVFS均高于PCI前、PCI后1周,PCI后12个月LVEF、LVFS均高于PCI后1个月(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真实、准确、无创地评估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舒缩功能,用于评价PCI效果。
2015年07期 v.23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体凌;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收治的AECOPD轻中度患者12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及符合方案(PP)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Pa O2、Pa 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 O2均高于对照组,Pa CO2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 O2均高于治疗前,Pa CO2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及PP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u值分别为2.174、2.092,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皮肤瘙痒、心悸等。结论疏风解毒胶囊治疗AECOPD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肺功能恢复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015年07期 v.23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韩光煜;黄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吗啡用量,麻醉前及术后2、24 h血浆皮质醇水平,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6、12、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6、12、24 h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血浆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24 h血浆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次数及阿托品用量、麻黄碱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少老年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吗啡用量,提高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15年07期 v.23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莉;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NSE、GST、NO、SOD、LPO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SE、NO、LPO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GST、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患者血清NSE、NO、LPO水平高于轻型、中型患者,GST、SOD水平低于轻型、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血清NSE、NO、LPO水平高于轻型患者,GST、SOD水平低于轻型患者(P<0.05)。观察组大梗死患者血清NSE、NO、LPO水平高于腔隙性梗死、小梗死患者,SOD、GST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小梗死患者(P<0.05);小梗死患者血清NSE、NO、LPO水平高于腔隙性梗死患者,SOD、GST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患者(P<0.05)。结论 NSE、GST、NO、SOD、LPO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血清水平变化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
2015年07期 v.23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强;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儿童神经功能、红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3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跨内皮细胞电阻抗(FEER)〕、体液免疫功能指标(Ig G、Ig M)及红细胞多项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S100B蛋白、NSE、MBP、N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NSE、MBP、N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NSE、MBP、N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RBC-C3bR、RBC-ICR、FE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RBC-C3bR、FEER均高于对照组,RBC-IC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RBC-C3bR、FEER均高于治疗前,RBC-ICR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Ig G、Ig 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g G、Ig M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g G、Ig M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大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可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红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
2015年07期 v.2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