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标准·方案·指南

  • 关于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反流临床诊治的12个要点——《2021 HFA/EACVI/EHRA/EAPCI立场声明:心力衰竭患者继发二尖瓣反流的管理》解读

    丁小涵;徐御政;卞士柱;

    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MR)是多种心脏疾病共同的重要合并症,因其改变了血流动力学,不仅加重了原发心脏疾病病情,还导致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随着以MitraClip为代表的SMR介入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SMR的临床诊治已发生了革命性改变。然而,对于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反流的临床诊治,目前尚无正式的临床诊治指南或共识。2021年,欧洲心脏协会(ESC)的心力衰竭协会(HFA)、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EACVI)、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以及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治疗协会(EAPCI)联合发布了《2021 HFA/EACVI/EHRA/EAPCI立场声明:心力衰竭患者继发二尖瓣反流的管理》,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对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反流临床管理进行的正式立场声明。本文从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反流的临床流行、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初步评价和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管理过程和治疗决策方面对该声明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以期为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反流的临床诊治提供实用性的指导。

    2022年09期 v.3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心脏康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早期心脏康复的安全性研究

    桂沛君;谢瑛;吴坚;吴春薇;郑萍;史昊楠;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行早期心脏康复的安全性。方法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CBD-Bank数据库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AMI患者1 364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79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早期心脏康复将其分为心脏康复组(接受早期心脏康复患者,n=79)和对照组(未接受早期心脏康复患者,n=300)。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随访1年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住院率。结果 匹配后,两组心源性死亡率及靶血管重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两组随访1年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康复组随访1年因ACS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后开展早期心脏康复相对安全,且早期心脏康复可有效降低AMI患者因ACS再住院率。

    2022年09期 v.3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抗阻训练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田琪;祁春梅;邢爱君;刘婷;安利杰;张晖;于双平;王永芝;霍红秋;

    目的 探讨抗阻训练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治疗的1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PCI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阻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力指标〔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AT)、6 min步行距离(6MWD)〕、心肺功能指标〔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细胞比容),治疗前及治疗后3 d、2周、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ED、6MWD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VO_2peak、AT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ED、6MWD长于对照组,VO_2peak、AT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VAWT、RVEDD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PASP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FVC、FEV_1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FEV_1/FVC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RVAWT、RVEDD小于对照组,PASP低于对照组,FVC、FEV_1大于对照组,FEV_1/FV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2周、3个月,研究组AD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QQC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00,P=0.030)。结论 抗阻训练联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运动耐力、ADL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2022年09期 v.3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祁祥;卢健棋;温志浩;朱智德;蒋志雄;何晓羚;

    心血管疾病(CVD)作为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在非传染性疾病中的病死率一直居于全球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CVD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因此对CVD患者进行心脏康复(CR)尤为重要。运动训练是CR的核心部分,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肺适能、促进心理健康、改善CVD患者预后,从而使患者获益。现阶段CR运动训练主要由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呼吸功能训练五个模块构成。制定好应急处理预案,推动中国传统功法在CR中的应用,提高我国CR领域人才、经费、科研投入,形成完备的康复医疗体系,将现代科技与CR运动训练相结合以协同促进CR的发展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系统梳理了CR运动训练的临床应用进展,并对现存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2022年09期 v.3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51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热点关注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梁彤;林玥;任明;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包括代谢产物对血压的影响、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及免疫因素、血管内皮损伤等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肪酸等)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

    2022年09期 v.3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79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吸烟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聪;刘富强;王军奎;

    吸烟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质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其机制包括改变肠道菌群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调节宿主病理、引起优势菌比例失衡等,导致肠道酸碱失衡、氧化应激及免疫系统破坏,从而引起肠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吸烟及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控烟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9期 v.30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与心功能指标相关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程菁祎;沈倩;封华;赵耀;荀顺芹;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与心功能指标相关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8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SIRT3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病例组患者随访2年,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组SIRT3、LVEF低于对照组,LVM、LVMI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80例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中,28例纳入预后不良亚组,52例纳入预后良好亚组。预后不良亚组SIRT3、LVEF低于预后良好亚组,LVM、LVMI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与LVM、LVMI呈负相关(r=-0.282,P=0.011;r=-0.242,P=0.031),与LVEF呈正相关(r=0.181,P=0.01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RT3、LVM、LVMI、LVEF预测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8 μg/L、202 g、122 g/m~2、4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RT3〔OR=1.521,95%CI(1.204,1.921)〕、LVM〔OR=1.952,95%CI(1.354,1.823)〕、LVMI〔OR=1.652,95%CI(1.095,1.823)〕、LVEF〔OR=1.364,95%CI(1.204,1.402)〕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降低,SIRT3与LVM、LVMI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SIRT3、LVM、LVMI、LVEF对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09期 v.30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研究

    唐荣杰;赵伟;杨珊珊;杨芳;孙锋;廉秋芳;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39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NAFLD,将其分为NAFLD组(n=185)和非NAFLD组(n=21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NAFLD组患者年龄小于非NAFLD组,BMI及三酰甘油(TG)、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水平高于非NAFL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NAFL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83,95%CI(1.182,1.392)〕及TG〔OR=1.460,95%CI(1.104,1.931)〕、SUA〔OR=1.007,95%CI(1.003,1.010)〕、ALT〔OR=1.073,95%CI(1.039,1.109)〕、AST〔OR=0.926,95%CI(0.869,0.987)〕、TSH〔OR=1.624,95%CI(1.179,2.237)〕水平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NAFLD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TSH、FT_3水平较未发生NAFLD的患者高,且TSH水平升高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

    2022年09期 v.3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经皮胃造瘘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燕春花;魏莉;李国庆;王伟韬;胡喜莲;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经皮胃造瘘术(PEG)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行PEG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3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分别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社会支持水平及营养状况,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调查患者PEG后3个月生存质量。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失访5例患者,最终纳入125例患者,其中生存质量良好87例(生存质量良好组),生存质量不良38例(生存质量不良组)。两组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病程、糖尿病发生率、有跌倒史者占比、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接受造口者占比及社会支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造口并发症及高水平社会支持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9.742,95%CI(2.960,32.056)〕、糖尿病〔OR=5.037,95%CI(1.643,15.441)〕、造口并发症〔OR=4.477,95%CI(1.640,12.224)〕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社会支持〔OR=0.165,95%CI(0.047,0.574)〕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糖尿病、造口并发症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社会支持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医护人员应提高风险预警意识,加强管理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PEG后生存质量。

    2022年09期 v.30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清补体1q联合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张春芳;金旭;顾权;杨科;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1q(C1q)联合载脂蛋白(Apo)B/ApoA1比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TIA患者108例,根据TIA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梗死组(n=31)和对照组(n=77)。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二者联合(并联)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梗死组患者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Lp(a)〕、TC、LDL、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r=0.210,P=0.029)。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837〔95%CI(0.757,0.918)〕、0.802〔95%CI(0.718,0.886)〕、0.910〔95%CI(0.857,0.962)〕,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分别大于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单独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P<0.05)。结论 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血清C1q联合ApoB/ApoA1比值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较高,可能作为TIA病情监测及脑梗死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2022年09期 v.3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王君;周莉莉;罗书引;

    目的 构建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CMBs)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MBs将其分为CMBs组(46例)和无CMBs组(9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R 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一致性。结果 CMBs组年龄大于无CMBs组,有高血压史、脑出血史者占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高于无CMB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脑出血史、hs-CRP、白蛋白是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年龄、高血压史、脑出血史、hs-CRP、白蛋白引入R 3.6.3软件,建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717,0.8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发生率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实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增长、高血压史、脑出血史、hs-CRP升高、白蛋白升高是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CMB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和较好的准确性。

    2022年09期 v.3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陈海晓;陈静芸;浦剑虹;严晓云;羌雯慧;蔡红莉;

    目的 构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测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采用R 3.5.3软件和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14例患者中有4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9.2%;根据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卒中组(n=41)和未卒中组(n=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程度≥50%且<70%、斑块超声特点为非强回声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将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 000次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为0.80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00〔95%CI(0.759,0.842)〕。结论 临床应重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程度≥50%且<70%、斑块超声特点为非强回声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警惕其发生缺血性卒中。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2022年09期 v.30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深圳市大气污染物与肺源性脓毒症关系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陈璟;史菲;

    目的 分析深圳市大气污染物与肺源性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选取2018—2020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源性脓毒症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获取每例患者发病当天(记为Lag0)及发病前第1~7天(滞后1~7 d,记为Lag1~Lag7)的深圳市区大气污染物〔空气颗粒物(PM)_1、PM_(2.5)、PM_(10)、二氧化氮(NO_2)、二氧化硫(S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浓度;整理2018-01-01至2020-12-31深圳市区日均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资料(温度、相对湿度)。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肺源性脓毒症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OR值最大原则确定大气污染物的最佳滞后期。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日均PM_(2.5)与日均PM_1呈强正相关,日均PM_(10)与日均PM_1、PM_(2.5)呈强正相关(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g6时PM_1及Lag4、Lag5、Lag6时O_3是肺源性脓毒症的影响因素(P<0.05),且滞后6 d是PM_1、O_3的最佳滞后期。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别控制了PM_(2.5)、PM_(10)的影响后,PM_1对肺源性脓毒症发病的影响有所减弱(P<0.05)。结论 深圳市大气污染物中的PM_1及O_3升高可导致肺源性脓毒症发病风险升高,且滞后6 d是其最佳滞后期,此外,PM_(2.5)、PM_(10)可使PM_1对肺源性脓毒症发病的影响减弱。

    2022年09期 v.30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段菲;闵春燕;孙小卫;肖江琴;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339例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护理硕士研究生完成问卷调查,包括衰弱表型(FP)、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及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为96.9%。并记录患者肺功能GOLD分级、呼吸困难发生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红蛋白(Hb)、白介素6(IL-6)、肌钙蛋白T(TnT)、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及脑钠肽(BNP)〕。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 3.5.3软件中的rms程序包构建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对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预测价值。结果 339例老年COPD患者中衰弱、衰弱前期、正常者分别为114例(33.6%)、117例(34.5%)、108例(31.9%)。有无衰弱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吸烟率、多重用药者占比、PSQI评分、MNA-SF评分、GDS-15评分、呼吸困难发生率、肺功能GOLD分级、Hb、IL-6、TnT、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5.941,95%CI(1.161,30.400)〕、多重用药〔OR=14.070,95%CI(2.162,91.561)〕、PSQI评分〔OR=1.364,95%CI(1.142,1.629)〕、MNA-SF评分〔OR=0.283,95%CI(0.166,0.481)〕、GDS-15评分〔OR=2.806,95%CI(1.919,4.103)〕、Hb〔OR=1.069,95%CI(1.021,1.119)〕是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构建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AUC为0.974〔95%CI(0.961,0.987)〕,最佳截断值为89.060分,其灵敏度为0.974、特异度为0.880。结论 老年COPD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3.6%。婚姻状况、多重用药、PSQI评分、MNA-SF评分、GDS-15评分、Hb是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老年COPD患者发生衰弱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2年09期 v.3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87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抗Ro-52抗体对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发生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疾病及其预后的影响

    康悦;刘红;张国瑞;余亚丽;

    目的 分析抗Ro-52抗体对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DM)患者发生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疾病(RP-ILD)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抗MDA5抗体阳性的DM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RP-IL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RP-ILD组(发生RP-ILD,53例)和非RP-ILD组(未发生RP-ILD,89例)。根据抗MDA5抗体滴度,将患者分为弱阳性组(抗MDA5抗体滴度为32~89 U/ml,22例)、中阳性组(抗MDA5抗体滴度为90~149 U/ml,32例)和强阳性组(抗MDA5抗体滴度≥150 U/ml,8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发生RP-ILD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RP-ILD组乳酸脱氢酶(LDH)、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非RP-IL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Ro-52抗体阳性是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发生RP-ILD的危险因素〔OR=3.062,95%CI(1.396,6.715),P<0.05〕。弱阳性组、中阳性组、强阳性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阳性组中,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RP-ILD发生率与抗Ro-52抗体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阳性组、强阳性组中,抗Ro-52阳性患者RP-ILD发生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患者(P<0.05)。弱阳性组、中阳性组、强阳性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中阳性组中,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抗Ro-52抗体阴性患者(P<0.05)。弱阳性组、强阳性组中,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与抗Ro-52抗体阴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中,抗Ro-52抗体阳性发生率较高,且其是患者发生RP-I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尤其是抗MDA5抗体滴度为90~149 U/ml的DM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2022年09期 v.3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S100A6对人肺癌细胞株Calu-6分化的影响研究

    王婷;牛蔓;张奕;

    目的 探讨S100A6对人肺癌细胞株Calu-6分化方向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将15只8~10周龄BALB/c裸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S100A6实验组7只、空载体组4只、空白对照组4只。在前期实验基础上构建S100A6过表达慢病毒、空载体慢病毒,将S100A6过表达慢病毒、空载体慢病毒及空细胞分别注射到S100A6实验组、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裸鼠右前背部。第2周开始每周测量裸鼠的肿瘤体积,5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印记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甲状腺转移因子(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P40、CK5/6、P63的表达情况。结果 第2、3、4、5周三组裸鼠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100A6实验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三组肿瘤组织中TTF-1、NapsinA、P40、CK5/6均表达阳性,S100A6实验组、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肿瘤组织中P6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3/4、3/4。结论 S100A6可抑制人肺癌细胞株Calu-6增殖,对人肺癌细胞株Calu-6向肺腺癌或肺鳞癌分化方向未见影响。

    2022年09期 v.30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医学循证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胡填;王陶陶;古剑雄;向云;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上公开发表的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运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 2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数差(MD)=5.14,95%CI(3.60,6.68),P<0.000 1〕。根据rTMS刺激频率>1 Hz或≤1 Hz分为高频rTMS和低频rTMS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高频rTMS或低频rTMS的试验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D=6.45,95%CI(5.42,7.48),P<0.000 01;MD=3.08,95%CI(1.99,4.17),P<0.000 01〕。试验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20 s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98,95%CI(1.02,3.85),P=0.04〕,试验组三维步态分析步速快于对照组〔标准均数差(SMD)=0.90,95%CI(0.65,1.15),P<0.000 01〕,试验组10 m步行计时测试(10 m MWT)最大步速快于对照组〔MD=12.17,95%CI(8.89,15.46),P<0.000 01〕,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MD=2.95,95%CI(2.01,3.89),P<0.000 01〕。两组患侧下肢单支撑期占步行周期比值、患侧下肢摆动期占步行周期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2,95%CI(-0.10,0.93),P=0.11;SMD=0.36,95%CI(-0.39,1.10),P=0.35〕。结论 rTMS可以有效提升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行走速度,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对改善步态对称性效果尚不明确,仍需大量高质量RCT进行探索。

    2022年09期 v.3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14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出情况的荟萃分析

    杨胜真;武康宁;蔡成森;于健健;邢介锋;王珺;

    目的 荟萃分析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HMKP)毒力基因检出情况。方法 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上系统检索关于HMKP毒力基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并完成内容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文献10篇,共涉及HMKP 432株(HMKP组)、非HMKP 998株(非HMKP组)。10篇文献中,6篇的质量评为A级,4篇的质量评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HMKP组rmpA〔RR=6.91,95%CI(4.18,11.43)〕、aerobactin〔RR=4.87,95%CI(2.12,11.15)〕、rmpA2〔RR=5.99,95%CI(3.55,10.11)〕、magA〔RR=4.24,95%CI(1.30,13.87)〕、iroN〔RR=6.41,95%CI(4.60,8.92)〕、iucA〔RR=3.61,95%CI(2.92,4.47)〕基因检出率高于非HMKP组(P<0.05)。HMKP组与非HMKP组mrkD〔RR=1.37,95%CI(0.99,1.91)〕、wcaG〔RR=1.97,95%CI(0.82,4.74)〕、fimH〔RR=1.16,95%CI(0.95,1.43)〕、alls〔RR=1.23,95%CI(0.57,2.65)〕、kfu〔RR=2.28,95%CI(0.95,5.45)〕、entB〔RR=1.08,95%CI(0.95,1.24)〕、ybts〔RR=1.63,95%CI(0.92,2.90)〕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HMKP相比,HMKP毒力基因检出率更高,这些毒力基因使HMKP的致病力更强、毒性更高,在临床上对患者的危害更大。

    2022年09期 v.3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尼可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边亚;刘广阔;郭洁;陈晋波;吕小棉;

    日的 探究尼可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T2DM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84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采用统一降糖方案,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脑钠肽(BNP)〕、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及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LVEF、LVEDD、LVESD、BNP、hs-CRP、sICAM-1、YKL-40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LVEF、LVEDD、LVESD、BNP、hs-CRP、sICAM-1、YKL-40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3、6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LVEDD、LVESD、BNP、hs-CRP、sICAM-1、YKL-40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LVEF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LVEDD、LVESD、BNP、hs-CRP、sICAM-1、YKL-40分别小于本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短于本组治疗3个月后,LVEF分别大于本组治疗3个月后,且试验组治疗3、6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LVEDD、LVESD、BNP、hs-CRP、sICAM-1、YKL-40小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可提高老年T2DM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下调炎症因子表达,且安全性高。

    2022年09期 v.30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小于45%的心力衰竭并左心室扩大患者的临床疗效

    彭凯歌;章礼玲;余慧琳;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45%的心力衰竭并左心室扩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度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射血分数<45%的心力衰竭并左心室扩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临床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停用缬沙坦或贝那普利、卡托普利治疗,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31/40)(χ~2=5.165,P=0.023)。治疗后,两组NT-proBNP分别低于同组治疗前,6MWD分别长于同组治疗前,LVEF分别高于同组治疗前,LVEDD分别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NT-proBNP低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水肿、高钾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提高射血分数<45%的心力衰竭并左心室扩大患者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抑制心室重构,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2022年09期 v.30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术后早期幽门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研究

    吴鹏;颜秀侠;韩若东;李博文;汤成;张亚飞;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幽门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2021年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重症HICH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于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早期(12~72 h)进行营养支持,其中试验组采用幽门后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T0)、干预3 d(T1)、干预7 d(T2)及干预2周(T3)时营养状况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肠道菌群(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免疫指标(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T2、T3时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1时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T0时,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低于T0时(P<0.05);对照组、试验组T2、T3时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分别高于本组T0、T1时,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分别低于本组T0、T1时(P<0.05);对照组、试验组T3时TP、ALB、Hb、PAB、双歧杆菌数量、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分别高于本组T2时,肠球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NIHSS评分、APACHE Ⅱ评分分别低于本组T2时(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早期幽门后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重症HICH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且安全性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2022年09期 v.3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诊治分析

  • De Winter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形态多样性分析

    刘东升;刘娜;李国林;王艳琳;

    目的 分析De Winter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形态多样性。方法 选择2018-01-16至2022-01-29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以前降支或对角支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396例,其中De Winter综合征75例(占3.13%)。主要分析De Winter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包括是否有动态演变、胸前导联ST段压低形态、胸前导联J点压低最深及T波振幅最高的导联、胸前导联QRS波群形态及演变特点、aVR及下壁导联特点。结果 75例De Winter综合征患者中,有心电图动态演变50例(66.7%),无心电图动态演变25例(33.3%);胸前导联ST段压低呈经典上斜形41例(54.7%),平缓上斜形10例(13.3%),几乎水平形7例(9.3%),类似鱼钩形17例(22.7%);胸前导联J点压低最深位于V_2导联4例(5.3%),位于V_3导联22例(29.3%),位于V_4导联27例(36.0%),位于V_5导联20例(26.7%),位于V_6导联2例(2.7%);胸前导联T波振幅最高位于V_2导联28例(37.3%),位于V_3导联42例(56.0%),位于V_4导联5例(6.7%),位于V_5或V_6导联者0例。QRS波群宽度正常69例(92.0%),增宽6例(8.0%);胸前导联R波递增正常62例(82.7%),递增不良11例(14.7%),递增过快1例(1.3%),胸前导联移行区提前1例(占1.3%)。aVR导联抬高60例(80.0%),正常15例(20.0%),压低0例;Ⅱ导联压低55例(73.3%),正常20例(26.7%),抬高0例;Ⅲ导联压低43例(57.3%),正常29例(38.7%),抬高3例(4.0%);aVF导联压低50例(66.7%),正常25例(33.3%),抬高0例。结论 De Winter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形态多样,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ST段压低呈经典上斜形、aVR导联抬高及Ⅱ、Ⅲ、aVF导联压低,胸前导联J点压低最深主要位于V_3~V_5导联,胸前导联T波振幅最高主要位于V_3导联。

    2022年09期 v.30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astor支架联合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效果

    叶小强;冯钢;黄磊;欧阳春;李海艳;达青恩;欧阳昆富;韩振;任明明;

    目的 探讨Castor支架联合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5例。所有患者接受Castor支架联合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技术治疗,主体支架锚定点在Z1区。患者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及之后每年返院复查一次全主动脉CTA,观察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98.0±44.4)min,术中未发现明显内漏,住院期间未出现卒中、围术期死亡及逆撕夹层,所有患者穿刺口愈合良好,无假性动脉瘤及伤口愈合不良情况,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8.8±4.2)d。平均随访时间为(17.0±4.1)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支架移位、内漏发生,原动脉瘤瘤体内未见造影剂充盈,未见烟囱支架及Castor支架折断、狭窄、闭塞,未进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瘤体最大直径小于术前(P<0.05)。瘤体最大直径缩小平均为(11.2±6.8)mm。无一例患者发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相关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右侧肢体乏力,MR检查提示左侧卵圆孔区急性脑梗死,不排除支架相关脑梗死,1例患者发生TEVAR相关脑梗死。结论 Castor支架联合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技术作为全腔内治疗技术可安全且有效地治疗累及Z2区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且其可重复性较高。

    2022年09期 v.30 113-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进展

  • 组学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进展

    欧阳辉;付海艳;杜映荣;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尽管近年来降压药的研发日新月异,但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在EH中的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从分子层面阐述EH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其早诊早治、风险评估、精准治疗及靶器官损伤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09期 v.3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6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冠状动脉起搏的临床应用

    易琦;胡煜菲;王能;李丰伟;童随阳;

    在临床工作中,有效处理突发情况是PCI顺利实施的保障。经冠状动脉起搏(TCP)是将起搏器负极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的导丝连接,正极与刺入皮下的注射器针头连接,通过冠状动脉临时起搏心脏。TCP常用于PCI中心动过缓、心脏骤停或手术意外等情况的处理。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TCP的概念、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并指出TCP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临时起搏方式的认识。

    2022年09期 v.30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何响;孙泽蕊;石雪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目前COPD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不明确。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是一种肺特异性蛋白,研究显示其在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SP-D的分布、生物学结构、功能,分析了SP-D在COP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总结了SP-D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关联性,并回顾了目前外源性重组SP-D治疗COPD的相关研究,认为SP-D对COPD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2年09期 v.30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病例研究

  • CYP27A1基因突变导致的脑腱黄瘤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程敏;马敏江;崔小丽;邸伟;吕桦;

    脑腱黄瘤病(CTX)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细胞中CYP27A1基因突变相关,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患者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严重的认知障碍和痴呆。胆汁酸替代疗法可以防止或延缓CTX病情进展。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CYP27A1基因突变导致的CTX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对CTX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CTX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2022年09期 v.30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并发面动脉、舌动脉胆固醇结晶栓塞一例报道

    靳博如;苏凡凡;刘立立;张建辉;胡艳艳;王鑫;董春江;

    近年来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动脉溶栓及新型血管内介入治疗器械相继应用于临床实践,使脑血管病患者明显获益,而并发症是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胆固醇结晶栓塞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并发面动脉、舌动脉胆固醇结晶栓塞的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旨在增加神经科介入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快速诊断水平。

    2022年09期 v.30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椎动脉夹层致小脑半球急性梗死青年患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龙晓月;刘斌;吴小坤;冯雅晴;孟琳;

    椎动脉夹层(VAD)指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膜撕裂后形成的壁内血肿或假腔,最终引起椎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其因病因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被忽视,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目前已成为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发现按摩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由于颅内血管管径较细且较迂曲,因此动脉夹层诊断较为困难。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壁夹层特征及壁内血肿,因其具有无创性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本文报道了1例VAD致小脑半球急性梗死青年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VA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2022年09期 v.30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