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心房颤动专题研究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

    徐建昌;饶盼盼;王晞;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30例NVAF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就诊于本院的未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78例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估CHA2DS2-VASc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游离脂肪酸及其联合对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CHA2DS2-VASc评分、NLR、糖化白蛋白、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补体C1q、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左心室直径(LVD)小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NLR、游离脂肪酸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NLR、游离脂肪酸诊断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814[95%CI(0.766,0.862)]、0.788[95%CI(0.736,0.839)]、0.769[95%CI(0.715,0.823)];CHA2DS2-VASc评分+NLR、CHA2DS2-VASc评分+游离脂肪酸、NLR+游离脂肪酸及三者联合诊断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885[95%CI(0.847,0.924)]、0.872[95%CI(0.831,0.914)]、0.823[95%CI(0.777,0.870)]、0.898[95%CI(0.862,0.934)]。结论 CHA2DS2-VASc评分、NLR、游离脂肪酸升高是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三者联合对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中等诊断价值。

    2022年12期 v.3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杨尹;杨金江;李晓霞;张国美;杨丽;成家茂;陈海燕;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公开发表的关于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03-31。由2名研究者完成文献检索、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7篇;共有7 719例患者;共涉及10个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AF)、卒中史、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周围血管病、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利钠肽(BNP)。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1.02,95%CI(1.01,1.04),P=0.000 5]、非阵发性AF[OR=3.24,95%CI(1.85,5.68),P<0.000 1]、卒中史[OR=2.44,95%CI(1.27,4.67),P=0.007]、充血性心力衰竭史[OR=1.45,95%CI(1.02,2.06),P=0.04]、周围血管病[OR=3.14,95%CI(1.38,7.14),P=0.006]、CHA2DS2-VASc评分升高[OR=1.41,95%CI(1.06,1.87),P=0.02]、D-二聚体升高[OR=1.85,95%CI(1.19,2.87),P=0.006]、LAD增大[OR=1.11,95%CI(1.04,1.18),P=0.002]、LVEF降低[OR=0.92,95%CI(0.90,0.94),P<0.000 01]是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BNP不是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OR=1.00,95%CI(1.00,1.00),P=0.08]。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更换效应模型后,各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表明结果可靠。对报道LAD与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关系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漏斗图的数据点大致分布在对称轴的两侧,且大部分数据点分布在漏斗图的中上部,提示报道LAD与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关系文献的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年龄增大、非阵发性AF、卒中史、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周围血管病、CHA2DS2-VASc评分升高、D-二聚体升高、LAD增大、LVEF降低是NVAF患者LA或LAA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30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

    周法光;常栋;万兴才;吕佳蓝;邓英建;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因持续性心房颤动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15例。根据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心力衰竭组(n=123)和对照组(n=9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消融情况、术后随访情况、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心力衰竭组女性占比、年龄及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分、CHA2DS2-VASc评分、平均心室率、肌酐(C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于对照组,术前TC、T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术前左心室内径(LVD)、左心房内径(LAD)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消融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应用伊布利特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行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左心房后壁BOX线性消融、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左心房前壁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时间、随访终点时NYHA分级评分、消融并发症发生率、终点心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非计划再住院、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2,P=0.27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不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中长期预后无不良影响,临床上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按照现有指南要求,及时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2022年12期 v.3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肺结节专题研究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结节体质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冬霞;卫文婷;罗雪;樊佳佳;李得民;贾明月;陈钢;张纾难;

    目的 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结节体质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10 2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者一般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影像学检查报告提示有3种及以上结节或囊肿者纳入结节体质组,其余纳入非结节体质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节体质的影响因素。结果 10 277例体检者中,男5 267例,女5 010例;2 094例(20.38%)为结节体质。结节体质组女性占比、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高于非结节体质组,年龄大于非结节体质组,糖类抗原125(CA125)低于非结节体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607,95%CI(1.452,1.779)]、年龄[OR=1.050,95%CI(1.045,1.054)]是结节体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体检人群结节体质检出率为20.38%,且女性、年龄增长是结节体质的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30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肺结节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冬霞;卫文婷;韩桂玲;罗雪;樊佳佳;李得民;贾明月;陈钢;张纾难;

    目的 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肺结节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10 2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者一般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结果,将CT检查报告提示有肺结节者纳入肺结节组,未提示有肺结节者纳入无肺结节组。体检者发生肺结节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 277例体检者中,检出肺结节5 363例(52.18%)。肺结节组女性占比、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升高者占比、有高血压史者占比、有高脂血症史者占比、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冠心病史者占比、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高于无肺结节组,年龄大于无肺结节组,糖类抗原125(CA125)低于无肺结节组(P<0.05)。肺结节检出率随体检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0.05)。男、女性体检者肺结节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体检者发生肺结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体检人群肺结节检出率高达52.18%,女性和年龄增长是体检人群发生肺结节的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3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839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H型高血压与脑小血管病总负荷及10年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张晓倩;刘思睿;刘朝曦;范晓媛;侯波;有慧;朱以诚;马超;冯逢;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及10年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参与遗体捐献队列研究的受试者376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50例、单纯HHcy组58例、单纯高血压组143例和对照组125例。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指标,采用MRI评估CSVD总负荷,采用改良版Framingham卒中危险评分量表(mFSP)评估10年卒中发病风险。比较四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指标、CSVD总负荷为重度者占比及10年卒中发病风险,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VD总负荷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10年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组年龄、男性占比、有吸烟史者占比、有饮酒史者占比、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心房颤动史者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WMHs)Fazekas量表评分为3分者占比、脑深部WMHs Fazekas量表评分≥2分者占比、中重度WMHs检出率、血管周围间隙(PVSs)>10个者占比、腔隙灶检出率、CSVD总负荷为重度者占比、10年卒中发病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SBP和H型高血压是CSVD总负荷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和H型高血压是CSVD总负荷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心血管病史、左心室肥厚史及合并高血压和HHcy情况是10年卒中发病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影像学检查指标异常检出率、CSVD总负荷、10年卒中发病风险升高,H型高血压是CSVD总负荷及10年卒中发病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2年12期 v.30 29-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刘婧;彭松;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内分泌科就诊的143例AIS合并M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134例患者。根据TyG指数的中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高TyG指数组(TyG指数≥8.90,n=67)和低TyG指数组(TyG指数<8.90,n=6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绘制生存曲线以分析两组预后不良及复发或全因死亡情况。绘制ROC曲线以评价TyG指数对AIS合并M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TyG指数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高于低TyG指数组(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TyG指数组随访3个月、1年预后良好发生率为94.0%、91.0%,分别高于高TyG指数组的80.6%、71.6%(P<0.05);随访1年低TyG指数组无脑卒中复发且无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高TyG指数组(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是AIS合并MS患者随访3个月、1年预后不良及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预测AIS合并MS患者随访3个月、1年预后不良及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或全因死亡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0,0.952)]、0.870[95%CI(0.805,0.936)]、0.852[95%CI(0.783,0.922)]。结论 TyG指数是AIS合并MS患者随访3个月、1年预后不良及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患者随访3个月、1年预后不良及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或全因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2年12期 v.3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慢性脑低灌注小鼠模型构建及其认知功能研究

    郭文娟;孙庆玲;李婷;魏明清;倪敬年;时晶;

    目的 通过改良微弹簧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CAS)法构建慢性脑低灌注(CCH)小鼠模型,并观察其认知功能。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2年4—5月。选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5只。模型组小鼠通过改良微弹簧BCAS法构建CCH小鼠模型,主要使用直径0.08 mm的非吸收外科缝合线,将直径0.18 mm的钢丝与颈总动脉(CCA)牢固结扎,然后缓慢抽出钢丝。假手术组小鼠仅分离两侧CCA,随后缝合消毒。术后第1天进行MRI扫描;术后第1天、1个月和2个月,分别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检测其脑血流量(CBF)及低灌注区占比;两组小鼠均于术后2个月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检测其实验第1~5天游泳距离、逃避潜伏期及实验第6天60 s内穿过平台象限的次数。结果 T2WI显示,术后第1天两组小鼠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异常改变。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模型组小鼠CBF少于假手术组,低灌注区占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1个月、2个月,模型组小鼠CBF多于术后第1天,低灌注区占比低于术后第1天(P<0.05)。实验第3、4、5天,模型组小鼠游泳距离长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第1、2、3、4、5天,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第6天,模型组小鼠60 s内穿过平台象限的次数多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通过改良微弹簧BCAS法构建的CCH小鼠模型弥补了微弹簧无法进行活体MRI扫描的缺陷,且能维持低灌注状态,小鼠存在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这为探究CCH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建模思路。

    2022年12期 v.3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究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

    马淑慧;董静;王少兰;李敏杰;王海芳;赵学飞;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作用靶点及机制,然后制备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筛选血府逐瘀汤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冠心病致病靶点,然后筛选血府逐瘀汤与冠心病的交集靶点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分析核心靶点,使用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血府逐瘀汤与冠心病的交集靶点所包含的信号通路。选取5~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7只和ApoE~(-/-)小鼠30只,分为低脂对照组:C57BL/6小鼠7只,进食低脂饲料;高脂模型组:ApoE~(-/-)小鼠10只,进食高脂饲料;低剂量灌胃组:ApoE~(-/-)小鼠10只,进食高脂饲料,然后每10 g鼠重给予0.1 ml血府逐瘀汤药液(1 g/ml)灌胃;高剂量灌胃组:ApoE~(-/-)小鼠10只,进食高脂饲料,然后每10 g鼠重给予0.1 ml血府逐瘀汤药液(2 g/ml)灌胃。比较四组小鼠血脂指标,高脂模型组、低剂量灌胃组、高剂量灌胃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斑块总面积、斑块总面积/血管腔面积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阳性面积/斑块总面积。结果 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q值进行排序,前3个条目为磷代谢过程的正向调控(q=7.43E-48)、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正向调节(q=3.45E-47)、细胞运动的正向调节(q=5.60E-41)。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q值降序排列,HIF-1α信号通路位列第1。高脂模型组小鼠LDL、TC高于低脂对照组,HDL低于低脂对照组(P<0.05);低剂量灌胃组、高剂量灌胃组小鼠LDL、TC低于高脂模型组,HDL高于高脂模型组(P<0.05)。低剂量灌胃组和高剂量灌胃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斑块总面积高于高脂模型组,斑块总面积/血管腔面积低于高脂模型组,高剂量灌胃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斑块总面积高于低剂量灌胃组,斑块总面积/血管腔面积低于低剂量灌胃组(P<0.05)。低剂量灌胃组和高剂量灌胃组小鼠主动脉组织HIF-1α、VEGFR2阳性面积/斑块总面积低于高脂模型组,高剂量灌胃组小鼠主动脉组织HIF-1α、VEGFR2阳性面积/斑块总面积低于低剂量灌胃组(P<0.05)。结论 HIF-1α信号通路是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作用靶点之一,血府逐瘀汤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抑制HIF-1α信号通路而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维持斑块的稳定性,进而有效治疗冠心病。

    2022年12期 v.30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91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方红义;陈珂;涂胜;李妍;牛海军;董松武;江荣炎;

    目的 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包括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单纯球囊扩张术等)的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经近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观察组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分、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第1、2天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3天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85.0%(68/80),低于对照组的96.2%(77/80)(χ2=5.959,P=0.015)。观察组穿刺时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穿刺成功率低、穿刺时疼痛明显、穿刺时间长,但术后第1天并发症发生率低,故经远端桡动脉路径可作为经近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一种备选方案,特别是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需要保留桡动脉的患者。

    2022年12期 v.3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术后辅助化疗对伴有复发危险因素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复发的影响研究

    王瀚森;姜俊杰;王明;吴爽;陈玲;赵瑞;王秋桐;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伴有复发危险因素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ⅠB期NSCLC患者38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学分型、手术类型、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情况、胸膜浸润情况、吸烟史、脉管癌栓(分为血管癌栓和淋巴管癌栓)及合并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情况]及无复发生存期(RFS)、无复发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ⅠB期NSCLC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380例患者中有194例复发,将其作为复发组,其余为无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化疗是ⅠB期NSCLC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脉管癌栓、合并脑血管病是ⅠB期NSCL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伴有复发危险因素(发生脉管癌栓、合并脑血管病)的ⅠB期NSCLC患者共238例,根据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分为辅助化疗组(n=190)和未辅助化疗组(n=48)。辅助化疗组mRFS长于未辅助化疗组(P<0.05)。辅助化疗组3年、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高于未辅助化疗组(P<0.05)。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伴有脉管癌栓的ⅠB期NSCLC患者(n=44)mRFS与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患者(n=31)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对伴有脉管癌栓ⅠB期NSCLC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伴有血管癌栓的ⅠB期NSCLC患者(n=22)mRFS短于伴有淋巴管癌栓的患者(n=22)(P<0.05)。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合并脑血管病的ⅠB期NSCLC患者(n=30)mRFS长于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患者(n=19)(P<0.05)。对伴有复发危险因素数量进行统计,伴有0个危险因素患者142例,伴有1个危险因素患者178例,伴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60例。伴有0个危险因素的ⅠB期NSCLC患者mRFS长于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P<0.05)。此外,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ⅠB期NSCLC患者(n=56)mRFS长于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患者(n=4)(P<0.05)。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ⅠB期NSCLC患者尤其是伴有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mRFS。

    2022年12期 v.3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模型构建

    申永旺;张钰;张丽珍;田君平;梁海联;陈欣;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PP患儿245例。根据MPP患儿慢性咳嗽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慢性咳嗽组和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慢性咳嗽病史、过敏性疾病史、父母吸烟史)、肺炎患病情况(患儿发热时间、体温、肺内干/湿啰音情况、开始治疗时间)、胸部影像学表现(胸腔积液、肺部大片实变影)、血清学指标[CRP、IgE、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影响因素,构建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 245例MPP患儿中有61例发生慢性咳嗽,发生率为24.9%。慢性咳嗽组有慢性咳嗽病史、有父母吸烟史、发热时间>7 d、体温≥38.5℃、开始治疗时间>3 d者占比及CRP、IgE、PCT、NLR、FeNO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时间>7 d、体温≥38.5℃、开始治疗时间>3 d、IgE、NLR、FeNO是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构建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AUC为0.817[95%CI(0.743,0.985)]。列线图模型预测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基本接近。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为0.10~0.65时,列线图模型预测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净获益率>0。结论 发热时间>7 d、体温≥38.5℃、开始治疗时间>3 d、IgE、NLR、FeNO是MPP患儿发生慢性咳嗽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MPP患儿慢性咳嗽的发生风险,可用于筛选慢性咳嗽高风险的MPP患儿,这对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022年12期 v.3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干预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李凯欣;刘朴霖;阎小燕;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病因不明,预后较差。西医治疗有吡非尼酮、尼达尼布、氧疗、肺移植等方式,但上述治疗方式费用昂贵,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已有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具有独特优势。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中医药干预EMT进而缓解肺纤维化的研究,以期为肺纤维化的研究提供方向。

    2022年12期 v.3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参苏饮合千金苇茎汤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尹琴;徐庆;张建中;彭怀文;王越;

    目的 探讨参苏饮合千金苇茎汤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苏饮合千金苇茎汤,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气促、乏力、神疲、自汗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71.1%(32/45)(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CRP、PCT、TNF-α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IL-6、IL-10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CRP、PCT、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6、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APACHEⅡ评分、CPIS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苏饮合千金苇茎汤能有效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CRP、PCT、TNF-α水平,升高IL-6、IL-10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病情及肺部感染程度,进而促进患者康复。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参苏饮合千金苇茎汤能有效降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28 d病死率。

    2022年12期 v.3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丘脑梗死所致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影响

    石会;

    目的 分析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丘脑梗死所致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接收的丘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井穴放血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井穴放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Hcy、IGFⅡ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后(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IGF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血清Hcy、IGFⅡ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Hcy、IGFⅡ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后(P<0.05)。结论 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井穴放血疗法可有效减轻丘脑梗死所致肢体麻木患者的麻木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血清Hcy、IGFⅡ水平,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2022年12期 v.30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康复研究

  • 多维度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八段锦序贯疗法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梁雪妃;张晓璇;陈名桂;孔丽丽;邱寅龙;

    目的 探讨多维度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后八段锦序贯疗法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8例行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控制、遵医嘱服药,康复运动方案选择八段锦序贯疗法,出院后采用常规随访方案;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康复运动方案选择八段锦序贯疗法,出院后采用多维度随访方案。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抽血复查、八段锦锻炼、控制饮食的依从性,干预前及随访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心绞痛、气促发生率。结果 4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共脱落5例,其中试验组1例、对照组4例。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率、定期抽血复查率、控制饮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八段锦锻炼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SF-36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及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中西医症状、生理、心理、社会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气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维度随访能提高AMI患者PCI后八段锦序贯疗法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2022年12期 v.30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冯博;李媛;常立国;赵彩君;左秀婷;肖太星;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0例,将2020年1—7月纳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5),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纳入的患者作为研究组(n=7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外周血炎症因子[IL-6、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DN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治疗1、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1个月后,且研究组治疗1、6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Vm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PI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Vm快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L-6、CRP、TNF-α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BDN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IL-6、CRP、TNF-α低于对照组,BDN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0%)低于对照组(23.1%)(χ2=6.479,P=0.01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同时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BDNF。

    2022年12期 v.30 91-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早期分阶梯心肺康复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研究

    林志星;韩亮;钟昌会;庄亚萍;林成寿;王珊珊;

    目的 探讨早期分阶梯心肺康复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脓毒症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分阶梯心肺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治疗前后心肺功能指标、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撤机情况及预后。结果 两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TNF-α、IL-6、IL-10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脏指数高于本组治疗前,D-二聚体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氧合指数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心肌肌钙蛋白I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心脏指数、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心肌肌钙蛋白I、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撤机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分阶梯心肺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及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年12期 v.30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诊治分析

  • 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王朝刚;张晓曼;李兆妍;徐远杰;范建江;

    目的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行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6 h)患者作为超急性期组,45例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6 h~3 d)患者作为急性期组,33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4 d~3周)患者作为亚急性期组。比较三组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局部脑血容量(rC BV)、局部脑血流量(rC 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超急性期组溶栓治疗前后、不同预后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比较超急性期组DWI-PWI匹配与DWI-PWI不匹配患者溶栓治疗后15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3个月预后。绘制ROC曲线以评价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超急性期组,梗死区MTT、TTP短于超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急性期组,梗死区MTT、TTP短于急性期组(P<0.05)。溶栓治疗后,超急性期组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溶栓治疗前,梗死区MTT、TTP短于溶栓治疗前(P<0.05)。溶栓治疗后3个月,超急性期组预后良好患者38例,预后不良患者40例。超急性期组预后良好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预后不良患者,MTT、TTP短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超急性期组DWI-PWI匹配患者30例,DWI-PWI不匹配患者48例。超急性期组DWI-PWI不匹配患者溶栓治疗后15 d NIHSS评分低于DWI-PWI匹配患者,预后优于DWI-PWI匹配患者(P<0.05)。梗死区ADC、rC BV、rC BF、MTT、TTP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841[95%CI(0.780,0.903)]、0.859[95%CI(0.803,0.916)]、0.873[95%CI(0.821,0.926)]、0.725[95%CI(0.646,0.804)]、0.783[95%CI(0.711,0.855)]。梗死区ADC、rCBV、rCBF、MTT、TTP预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60[95%CI(0.777,0.943)]、0.815[95%CI(0.721,0.909)]、0.826[95%CI(0.732,0.920)]、0.673[95%CI(0.552,0.795)]、0.677[95%CI(0.556,0.798)]。结论 梗死区ADC、rC BV、rC BF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DWI-PWI不匹配患者溶栓治疗效果、预后更好。

    2022年12期 v.30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吴磊;胡东;高续;曹雪花;谢玉海;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n=19)与无END组(n=61)。采用CTP检测患者缺血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面积,采用CT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绘制ROC曲线以分析CTP、CTA检查指标及其联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END组缺血区CBF、CBV、TTP面积大于无END组,侧支循环不良发生率高于无END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区CBF、CBV、TTP面积及侧支循环不良单独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AUC分别为0.742[95%CI(0.615,0.870)]、0.660[95%CI(0.499,0.821)]、0.792[95%CI(0.678,0.906)]、0.696[95%CI(0.544,0.847)],四者联合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AUC为0.909[95%CI(0.837,0.982)]。结论 CTP、CTA检查指标(缺血区CBF、CBV、TTP面积及侧支循环不良)联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2年12期 v.30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豫西南地区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翟钰婷;张保朝;白方会;李慧;郑皓存;

    目的 分析豫西南地区烟雾病(MMD)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7—2021年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18例MM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民族、地区、临床表现(包括临床表现分型和首发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41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6;儿童14例(3.3%),成人404例(96.7%);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5~9岁、45~54岁;汉族417例,满族1例;唐河县130例,南阳市区69例,社旗县46例,方城县44例,新野县34例,邓州市33例,其他地区62例;缺血型MMD 224例(53.6%),出血型MMD 132例(31.6%),单纯头痛型MMD6例(1.4%),癫痫型MMD 5例(1.2%),无症状型MMD 5例(1.2%),其他分型MMD 46例(11.0%)。缺血型MMD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最常见,分别占40.6%、34.4%;出血型MMD患者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头痛最常见,分别占42.4%、37.9%。缺血性MMD患者首发症状为头痛、意识障碍者所占比例低于出血型MMD患者,头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者所占比例高于出血型MMD患者(P<0.05)。418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血管烟雾化367例(87.8%),单侧血管烟雾化51例(12.2%);同时存在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者80例(19.1%)。结论 豫西南地区女性MMD患者稍多于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5~9岁和45~54岁,成人明显多于儿童;地区分布呈区域聚集性,唐河县最多;缺血型MMD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出血型MMD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头痛;MMD不仅累及前循环,也可累及后循环。

    2022年12期 v.30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温雅;杜焰家;黄娟;曾汉华;钟子双;张伟强;

    目的 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E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00例。入院后留取患者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同时采用LAMP和病原菌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共500份标本采用LAMP方法检测,530份标本采用病原菌培养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LAMP检测结果显示,痰液中病原菌检出率高于BALF(P<0.05)。其中行机械通气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及单一感染发生率高于未行机械通气者,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出率低于未行机械通气者(P<0.05)。LAMP的病原菌检出率高于病原菌培养方法(P<0.001)。其中LAMP对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单一感染、混合感染检出率高于病原菌培养方法(P<0.05)。LAMP与病原菌培养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结果的Kappa值为0.708,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的Kappa值为0.611,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结果的Kappa值为0.421。结论 与病原菌培养方法相比,LAMP对AE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更高,尤其是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养菌或条件致病菌;且采用LAMP检测AE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其痰液中病原菌检出率高于BALF。

    2022年12期 v.30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进展

  • 肠道微生态与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石曼欣妤;耿雨涵;杨静;曹洪丽;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群落在维持人类健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肠道为人体中最大的微生物群提供环境,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不仅对肠道系统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其他器官。研究表明,在支气管哮喘的进展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对疾病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人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态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肠道微生态与支气管哮喘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方向提供新思路。

    2022年12期 v.30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直立倾斜试验期间心室复极化指标、血浆腺苷水平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慧芳;黄织春;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中又以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常见。引发晕厥的病因很多,其机制复杂,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科室。心电图检查应用广、价格低,可发现具体或潜在的晕厥原因,是对晕厥进行初步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常心肌细胞电活动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其中复极化过程尤为重要,而自主神经通过对离子通道的控制影响复极化过程,自主神经张力增高或减低均会对心室复极化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血浆腺苷水平作为重要的生化指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重点分析了直立倾斜试验期间心室复极化指标[包括QT间期(QT)、校正QT间期(QTc)、QT间期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Tp-Te/QTc、JT间期、校正JT间期(JTc)、JT间期离散度(JTd)、JT延长指数(JTI)]、血浆腺苷水平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关系。

    2022年12期 v.30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脂氧合酶在铁死亡驱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于放;马晶莹;马旺然;常翔;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铁死亡是一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新型细胞调控性死亡方式,其中包括AD。铁死亡的核心过程是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死亡,而脂氧合酶(LOX)在介导脂质过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脂质机制/途径的失调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AD就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OX与AD的关系密切,LOX表达水平在AD患者大脑中升高,对β-淀粉样蛋白(Aβ)及Tau蛋白代谢、突触完整性及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本文旨在分析LOX在铁死亡驱动AD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包括LOX的代谢过程、LOX与AD的关系、LOX抑制剂对AD的作用。

    2022年12期 v.30 128-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病例研究

  • 脑脓肿破入脑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林斌;苏静;刘刚;龚浩;

    脑脓肿是一种局灶性脑实质内感染,脑脓肿破入脑室是脑脓肿的潜在致命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突发恶化,其发生率为0.3%~35.0%,死亡率为84.0%~100.0%。本文报道1例脑脓肿破入脑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患者的诊治水平。

    2022年12期 v.30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以单侧上肢起病的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何龙浩;程敏;刘梦;侯心怡;邸伟;吕桦;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又称肯尼迪病,本病患者大多为成年男性,临床表现以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主,有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等症状,也可伴有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及感觉神经受累等表现。本文报道1例主因“右上肢无力、肌萎缩7个月”收治住院的SBMA患者,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致病基因、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2022年12期 v.30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