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论著

  • 社区干预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研究

    潘锦贤;王利民;

    目的探讨社区应用腰腹肌肌力训练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将56例经治疗并治愈和显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社区干预组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对照组只进行腰部防护的健康知识教育。随访1年观察两组复发率,并分别于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定。结果社区干预组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即时腰椎功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12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较治疗后即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后的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时的腰椎评分与治疗后即时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和12个月的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预防复发。

    2009年07期 v.17 545-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苏少汝;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同时进行社区访视等行为干预。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07期 v.17 547-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探讨

    张晓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0例AMI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两组观察对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冠脉单支与多支病变患者血浆Hcy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y的浓度与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2009年07期 v.17 549-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Angio-Seal血管封堵器的应用研究

    钱剑峰;刘庆军;刘峰;茹铁周;潘文;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VCD)与徒手压迫止血法(M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成VCD及MC两组各93例。VCD组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MC组采用人工徒手压迫,观察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VCD组止血时间、加压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较MC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于VCD置入后仍然有明显出血,均给予徒手加压15min左右成功止血。MC组4例也由于患者肥胖,股动脉位置较深,徒手压迫止血时间>20min,仍然有明显出血,继续压迫止血10~20min后成功止血。两组止血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VCD组明显低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VCD安全有效的,且可以明显降低止血、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尤其适用于一些穿刺处并发症高危患者或不能耐受长时间制动的患者。

    2009年07期 v.17 55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陈保忠;李燕茹;张卫华;郑志;贾小娟;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磁珠法对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与3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各型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与无好转组D-二聚体异常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D-二聚体的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2009年07期 v.17 553-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临床特点分析

    李传方;高东升;

    目的研究高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6例高龄(年龄≥75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1.09:1),多无明显诱因(51.0%),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伴有多种疾病,多条血管病变。96例患者经治疗痊愈24例(25.0%),好转64例(66.7%),住院期间死亡6例(6.25%),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心衰。室颤2例(2.1%)经电除颤及应用胺碘酮抢救成功。结论高龄老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及无痛型较多,常伴有多种疾病,病情相互影响,并发症多,预后差。

    2009年07期 v.17 55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B型超声对社区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李燕星;

    目的探讨B型超声技术在社区诊断中老年人群脂肪肝的诊断、发病情况及特点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对3210名中老年进行体检筛查,同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本组中老年人脂肪肝总患病率为21.0%(674/3210)。女性检出率18.06%(280/1550),男性检出率23.73%(394/1660),男、女脂肪肝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等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老年应注意饮食平衡及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预防脂肪肝疾病的发生。

    2009年07期 v.17 557-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脑MRA特征

    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刘明清;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改变与病程、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入院后72h内行颅脑MRA检查,比较55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及64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B组)的血管病变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病变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脑血管狭窄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血管病变以大脑中动脉(67.27%)、椎动脉(45.45%)较多,颅内血管狭窄以中、重度狭窄多见。糖尿病患者应用MRA检查有助于对脑血管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对预防脑卒中有重要价值。

    2009年07期 v.17 559-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左和宁;杨伟峰;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无特殊处理;模型组:饮用DSS造模;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巴柳氮(40mg/ml)灌胃;乳酸杆菌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灌胃;丁酸梭菌组:DSS造模+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合用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EMAP-Ⅱ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EMAP-Ⅱ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对EMAP-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2009年07期 v.17 56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两周程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何庚山;

    目的探讨两周程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l)合并心功能不全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对23例AMI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康复程序。随访8~12个月,多数患者能生活自理,并不同程度地参加家务活动或轻松工作。结论对有轻度心功能不全的AMI患者慎重采用两周康复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要掌握好病例选择标准和个体化原则。

    2009年07期 v.17 564-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

    王璟;郭金成;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因素。方法我院住院并确诊的412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情况。结果有26.90%的患者应用EMS到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CAD住院史、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进展、发病初期等症状消失、不愿打扰别人、院前就诊次数、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恐惧感、重视症状是有意义的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TEMI患者选择EMS的独立变量是院前就诊(0.49,0.33~0.73),恶心(2.57,1.58~4.19),晕厥(5.49,2.05~14.70),症状进展(1.98,1.19~3.29),等待症状消失(0.55,0.34~0.89),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2.37,1.44~3.91)。结论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2009年07期 v.17 56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区家庭访视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效果评价

    邓健忠;游小梅;陈先辉;吴英宏;李程;廖云彪;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访视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家庭访视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家庭访视组由专职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家庭访视,对照组不作干预。2年后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间的相关指标。结果2年后家庭访视组患者的自我管理率、相关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达标好转率、遵医行为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实施社区家庭访视是代谢综合征防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9年07期 v.17 56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王文生;丁长青;丁爱兰;

    目的探讨低场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显示脑白质病灶呈斑点状、小片状,部分伴水肿带。病灶分布: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17例),胼胝体出血灶(11例),脑干病灶(7例),三脑室周围出血灶(4例),小脑(4例)。部分病例同时具有以上表现。本组随访结果提示中线区域(尤其Adams分级Ⅲ级者)、病灶多发、面积大者及合并其他颅脑损伤者苏醒及预后相对较差。结论FLAIR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价。

    2009年07期 v.17 57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漆洁;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2009年07期 v.17 573-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信息速递

临床实践

  • 吸痰管应用于开塞露给药

    刘宇霞;

    2009年07期 v.17 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烧伤的效果观察

    张娟;

    2009年07期 v.17 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合并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观察

    王虎;杨森;陈保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尿潴留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无尿潴留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对比。结果治愈3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54%。尿潴留与无尿潴留患者预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应激反应、排尿高级中枢受损、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尿道因素是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

    2009年07期 v.17 592-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咽喉疾病48例临床分析

    麻荣武;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48例胃食管反流病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咽痛、清咽、咽部阻塞感、咽不适感等胃肠外症状。喉镜检查均见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咽后壁有淋巴小结增生。经胃镜检查、诊断性治疗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结论部分胃食管反流病以咽喉症状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咽喉疾病,应仔细鉴别胃食管反流病,行胃镜检查或24h食管PH值测定及其他寻找胃食管反流证据的检查、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有助于正确诊断。

    2009年07期 v.17 59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深圳市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况调查

    陈军;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田区20个社区60岁以上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61.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9.3%,糖尿病患病率为20.2%,肾功能下降患病率9.1%,男女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肥胖率21.8%、缺乏锻炼率72.5%,吸烟率12.6%,吸烟、饮酒在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患病率较高,应采取综合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加强危险因素的前期干预,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009年07期 v.17 596-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型颅脑损伤行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应用

    陶腊枝;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总蛋白、清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7d血糖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42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5例,反流2例,腹泻4例,腹胀2例。对照组42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9例,反流19例,腹泻9例,腹胀17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9年07期 v.17 59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慢性咳嗽50例病因及诊断分析

    欧阳科;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本院儿科呼吸专科门诊的慢性咳嗽62例患儿中,其中50例根据其咳嗽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确定慢性咳嗽的病因。结果50例慢性咳嗽患儿中CVA19例;UARIS15例,其中慢性鼻窦炎15例,鼻炎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12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例;原因不明性咳嗽1例。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炎症综合征、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主要病因。其病因复杂多样,根据临床过程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009年07期 v.17 599-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60例临床分析

    高文胜;程太钢;薛玲珑;付庆红;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结石直径<1.0cm的47例采用取石网篮取结石,泥沙样结石加用气囊取石,结石直径在1.1~2.0cm的8例,用取石网篮,但对稍大、较硬的结石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直径>2.1cm的5例,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果60例经治患者,一次性取净结石者51例,2次取净者6例,共57例取石成功,内镜治愈率95%;出现并发症5例,占8.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其他4例患者为术后轻度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发热和高淀粉酶血症。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胆管疾病较好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2009年07期 v.17 60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度子痫前期76例临床诊治体会

    徐曼;

    2009年07期 v.17 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筛前神经加下鼻甲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

    欧阳绍基;刘翔;郑亿庆;

    目的探讨阻断鼻腔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64例,表面麻醉下在鼻内镜下应用双极电凝阻断鼻腔外侧壁筛前神经加下鼻甲外移治疗变应性鼻炎。结果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4%。结论采用双极电凝阻断筛前神经加下鼻甲外移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9年07期 v.17 603-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

    曹钰婷;

    目的探讨我院ICU护士工作压力源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随机抽取2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工作压力源总体得分为(2.54±0.96)分。5个分量表得分中"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及"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得分居前两位。结论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源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2009年07期 v.17 604-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外滩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调查与研究

    赖宗清;袁毅;王炜;

    目的对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年龄分布、体质指数、血压和血脂特点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通过整群多级随机抽样对社区年龄≥45岁常住居民现况调查,筛选高危人群进行OGTT试验及血压、体质指数、血脂测定。结果在4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中IFG、IGT和IFG+IGT的患病率分别为1.07%、8.15%、1.66%,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的危险因素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结论早期发现IGR人群,进行积极的防治,可有效控制、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009年07期 v.17 60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电图ST-T改变对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意义

    李新民;张本荣;

    2009年07期 v.17 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喉罩在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王昌文;曾涛;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用于全麻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记录麻醉诱导前(A1)、诱导后(A2)、插管(罩)后1min(A3)、气腹后5min(A4)、拔管(罩)后1min(A5)等各时点的HR、SPO2、SBP、DBP、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并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L组A3、A5时HR、SBP、DBP与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A3、A5时HR、SBP、DBP与A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拔管时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L组(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轻微,全麻恢复平稳。

    2009年07期 v.17 608-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暑患者25例急救体会

    谢立志;叶巧亮;吴惠琴;

    目的探讨中暑的预防和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经过综合治疗25例中暑患者无一例死亡及并发症出现。结论进行合理的预防是避免中暑的重要措施,综合救治能够提高中暑患者的生存率。

    2009年07期 v.17 60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庆市兴贸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张启超;苏晓;

    2009年07期 v.17 61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朱宏燕;甘舜进;

    目的探讨青年(年龄≤4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青年AMI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结果42例中,41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7.6%,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7.6%。结论青年AMI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青年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2009年07期 v.17 612-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鲁大云;

    目的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对心血管内科78例危重患者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进行输液治疗。结果观察78例患者,3例穿刺失败。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4.87%,全部患者无穿刺并发症。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输液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及固定牢固,不易脱出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2009年07期 v.17 614-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诊治分析

    徐裕祥;

    2009年07期 v.17 615-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病毒性脑炎70例脑电图诊断分析

    魏先坤;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的结果,并和脑脊液、CT、MRI等的检查结果对比。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95.7%,治疗后多次复查EEG,均恢复正常。结论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发现异常、提供诊断依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着其他检测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2009年07期 v.17 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栓塞34例临床分析

    王凤格;

    2009年07期 v.17 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左心衰竭的X线分析

    段鹏飞;

    2009年07期 v.17 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热点关注

读者·作者·编者

药物与临床

  • 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蒋绍军;赵晓红;

    目的比较脑心通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脑心通胶囊组和阿司匹林组各45例。脑心通胶囊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0.4g/粒,2粒/次,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25mg/片,3片/次,1次/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者,分别给予降压、降糖和降脂治疗,吸烟者戒烟。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2009年07期 v.17 575-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

    谢文湖;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4例,随机分为稳心颗粒加胺碘酮组(A组)43例,胺碘酮组(B组)41例。A组给予稳心颗粒9g加胺碘酮0.2g,1次/d,饭后服用。B组给予胺碘硐0.2g,3次/d,饭后服用。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两组均可显著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可显著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同时可以减少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

    2009年07期 v.17 57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硝酸酯药致头痛30例疗效观察

    孙秀芝;

    2009年07期 v.17 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燕林宝;谷欣荣;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加重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及血小板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加重期疗效显著。

    2009年07期 v.17 579-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4例分析

    黄金稳;李晓娟;郭微娟;

    目的观察口服中成药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停用目前服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1包,3次/d,温开水冲服,4周1个疗程。结果34例患者服用稳心颗粒4周后症状改善和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减少明显,总有效率94%,1例出现轻度消化道反应,1例轻度头昏面红,均无需停药。结论稳心颗粒在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特别是控制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肯定,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9年07期 v.17 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46例临床观察

    李志民;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d,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3次/d,4粒/次;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3次/d,100mg/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律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常见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优于普罗帕酮片。

    2009年07期 v.17 58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剂量甲状腺素佐治难治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

    高晓;姜绍连;冯建设;陈锐;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选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6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25~50μg,1次/d,4周后比较两组心衰症状、心功能指标、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衰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4周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补充小剂量甲状腺素,提高血浆甲状腺素水平,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2009年07期 v.17 582-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步长脑心通胶囊与稳心颗粒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发的保护作用

    蒋勇;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和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治疗组57例。所有患者入选前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肠溶片、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药常规治疗。吸烟者戒烟。用药剂量以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为度。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3~4粒,3次/d,步长稳心颗粒1包,3次/d。观察时间为6个月,随访6个月后心绞痛复发次数。结果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7人次,对照组复发22人次,治疗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治疗组发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人次,对照组发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人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步长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发具有保护作用。

    2009年07期 v.17 584-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方法使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与护理分析

    李瑶;

    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与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46例中显效33例(71.7%),有效12例(26.1%),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6例中显效9例(19.6%),有效24例(52.2%),总有效率为71.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琥宁注射液雾化吸入作用优于静脉滴注,且无不良反应。

    2009年07期 v.17 586-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24例临床分析

    李志亮;

    目的探讨氯比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4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治疗组加用氯比格雷75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及活血药物、降糖药物。观察用药前后TIA的控制情况,头颅CT以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63、CD62p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不良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基础上加用氯比格雷可进一步改善TIA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2009年07期 v.17 58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陆金勇;

    目的观察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1片早晨口服,1次/d,7d为1个观察周期,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利血平片1~2片口服,3次/d,7d为1个观察周期,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周末显效68效,有效4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4周末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8.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2例(9.38%)上腹不适,8例乏力(6.25%),均能忍受。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等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农村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可作为抗1~2级高血压药物,值得推广一试。

    2009年07期 v.17 589-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脉洛宁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喻秋桂;张淑红;

    2009年07期 v.17 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护理工作站

综述

  • 脉搏波速度及其临床应用

    张晏;

    脉搏波速度作为动脉僵硬度的检测指标现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年龄,血压,心率等均会对其产生影响。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中,其可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亦可用于评价药物疗效。其操作简单,费用低,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009年07期 v.17 633-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利与弊

    毛志勇;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已成为现代降压达标的核心,遵循个体化特点,符合药理学原则,科学调配,合理选择,掌握禁忌证,有效降压,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2009年07期 v.17 636-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肾毒性研究

    龚晓亮;

    2009年07期 v.17 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浅析

    梁智宇;李苗苗;

    本文通过立足探索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在卫生信息化尝试过程中对社区卫生信息进行分类研究,明确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卫生信息的分类数据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分类的研究,试图提出社区卫生信息分类数据集,尝试社区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的方法,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从而适应国家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2009年07期 v.17 639-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祁红辉;

    2009年07期 v.17 64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饮食营养治疗儿童肥胖的体会

    赵祖梅;孔峰;

    2009年07期 v.17 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