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大数据研究

  • 1990—2021年中国肺癌发病趋势及未来预测分析

    何杰;李静;尹昕然;雷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肺癌发病趋势,并预测未来发病趋势,为中国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21年数据,下载1990—2021年中国肺癌发病人数及年龄标化发病率,采用R Studio 4.4.2软件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性别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将肺癌的发病趋势分成不同阶段,分别计算其年变化百分率(APC)及年平均变化百分率(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国肺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36年中国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结果 1990—2020年中国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男性肺癌患者居多,但女性肺癌发病率增长幅度较高。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1年中国肺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4%,95%CI(0.75%~1.13%)〕,其中男性肺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18%,95%CI(1.01%~1.30%)〕,女性肺癌发病率也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85%,95%CI(0.66%~1.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1992—2012年各年龄段人群肺癌发病率均呈递增态势,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B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2021年相比,预测2036年中国男性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上升幅度为4.8%,中国女性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上升幅度为35.7%。结论 1990—2021年中国肺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预测2021—2036年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幅度可能明显高于男性。

    2025年08期 v.3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肺癌专题研究

  • NLR、PLR、PNI、SII及其联合对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预测价值

    房佳琪;邢碧梅;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及其联合对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2020年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且术后3年复发/死亡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组,术后3年未复发/死亡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分析NLR、PLR、PNI、SII及四者联合对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1.713,95%CI(1.254~2.286)〕、TNM分期Ⅲ期〔HR=1.880,95%CI(1.327~2.361)〕、NLR升高〔HR=1.971,95%CI(1.435~2.595)〕、PLR升高〔HR=2.246,95%CI(1.626~3.107)〕、SII升高〔HR=2.107,95%CI(1.534~2.853)〕是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升高〔HR=0.747,95%CI(0.592~0.802)〕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PNI、SII及四者联合预测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AUC分别为0.739〔95%CI(0.673~0.804)〕、0.788〔95%CI(0.722~0.853)〕、0.760〔95%CI(0.699~0.821)〕、0.819〔95%CI(0.760~0.879)〕、0.905〔95%CI(0.862~0.947)〕。四者联合预测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AUC分别大于NLR、PLR、PNI、SII单独预测的AUC(P值均<0.05)。结论 NLR升高、PLR升高、SII升高是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升高是其保护因素;NLR、PLR、PNI、SII对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死亡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四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8期 v.3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癌患者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其病原体分布

    韩娟;王君;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其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85例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将其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患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肺癌患者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5例肺癌患者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32例,发生率为11.2%。肺炎组男性占比、有肺部疾病史者占比、有放射性肺炎史者占比、联合化疗者占比高于非肺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4.384,95%CI(1.927~9.973)〕、有肺部疾病史〔OR=3.885,95%CI(1.708~8.837)〕、有放射性肺炎史〔OR=3.043,95%CI(1.338~6.923)〕、联合化疗〔OR=3.543,95%CI(1.558~8.060)〕是肺癌患者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2例PD-1抑制剂相关肺炎患者共检出5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阳性菌10株(17.5%)、革兰阴性菌22株(38.6%)、结核分枝杆菌2株(3.5%)、真菌18株(31.6%)、病毒4株(7.0%)、非典型病原体1株(1.8%)。结论 肺癌患者PD-1抑制剂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1.2%,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真菌及革兰阳性菌为主;男性、有肺部疾病史、有放射性肺炎史、联合化疗是肺癌患者发生PD-1抑制剂相关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08期 v.3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癌化疗患者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情况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林岩;李晋平;金迅之;刘鑫冉;申奥;

    目的 分析肺癌化疗患者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情况,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化疗方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结束时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认知功能量表(FACT-Cog)评估患者主观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客观认知功能。根据患者化疗结束时是否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将其分为认知功能减退组和认知功能未减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采用MedCalc 20.0绘制ROC曲线以分析该模型对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预测效能。结果 肺癌化疗患者化疗结束时FACT-Cog评分低于化疗前FACT-Cog评分(P<0.05)。肺癌化疗患者化疗结束时MoCA评分低于化疗前MoCA评分(P<0.05)。化疗结束时,肺癌化疗患者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客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率(P<0.05)。126例肺癌化疗患者中,68例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组与认知功能未减退组年龄、受教育年限、化疗周期、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分级及入院时卡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化疗周期、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分级及入院时SAS评分、SDS评分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预测模型,即P=-8.487+0.065×年龄+2.025×化疗6个周期+1.283×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分级+0.065×入院时SAS评分+0.103×入院时SDS评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25~0.870)〕,灵敏度为83.82%,特异度为65.52%。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化疗结束时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客观认知功能减退发生率;年龄、化疗周期、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分级及入院时SAS评分、SDS评分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肺癌化疗患者发生主观认知功能减退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3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李海燕;丁鑫;杨艳;杨亚;

    目的 分析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肺癌根治术的297例老年患者为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运动恐惧症将其分为对照组(n=184)和运动恐惧症组(n=113)。另收集2023年7月—2024年7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肺癌根治术的128例老年患者为验证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 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和区分度。结果 对照组和运动恐惧症组术后咳嗽者占比、疼痛程度、简易疲乏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面对维度评分、回避维度评分、屈服维度评分、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简易疲乏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面对维度评分、FoP-Q-SF评分是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中的拟合程度较好(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评估训练集、验证集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AUC分别为0.928〔95%CI(0.898~0.958)〕、0.886〔95%CI(0.848~0.923)〕。结论 中重度疼痛、癌因性疲乏水平、睡眠质量、应对方式为面对、恐惧疾病进展水平是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肺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发生运动恐惧症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区分度。

    2025年08期 v.3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COPD专题研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陈虹辛;雒甜甜;陈立夏;徐静;常梦婷;程喜荣;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Wiley中公开发表的关于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2024年9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31篇,共包含7 983例患者,其中伴有焦虑965例、伴有抑郁2 2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6%〔95%CI(28%~45%)〕、36%〔95%CI(26%~4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按发表年份分组,2014—2018年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0%、39%,2019年1月—2024年9月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为32%;按国家分组,中国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0%、39%,其他国家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3%、31%;按年龄分组,<65岁的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8%、28%,≥65岁的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4%、41%;按性别分组,男性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4%、71%,女性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6%、29%。Meta分析结果显示,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受教育程度是COPD患者发生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急性加重次数、GOLD分级、CAT评分、BODE、吸烟、病程、家庭支持、受教育程度是COPD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表明,近十年COP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为36%。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和受教育程度是COPD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mMRC评分是其发生焦虑的影响因素,GOLD分级、BODE、吸烟、病程和家庭支持是其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2025年08期 v.33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刘玉芳;陈彤;丁宗励;李娟;杨素花;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5年1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建模集(n=176)和验证集(n=75)。采用自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可能因素筛查问卷》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将建模集合并焦虑抑郁者纳入焦虑抑郁组,否则纳入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rms程序包构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绘制ROC曲线。结果 建模集17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71例(40.34%)合并焦虑抑郁,其中39例合并焦虑、56例合并抑郁、24例合并焦虑和抑郁。对照组与焦虑抑郁组家庭人均月收入、过去6个月内急性加重者占比、病情严重程度、布里斯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问卷(BCKQ)评分、社会支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OR=2.275,95%CI(1.091~4.745)〕、过去6个月内急性加重〔OR=2.558,95%CI(1.235~5.300)〕、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OR=3.291,95%CI(1.687~6.421)〕、社会支持度差〔OR=2.695,95%CI(1.244~5.839)〕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CKQ评分升高〔OR=0.766,95%CI(0.695~0.844)〕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基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过去6个月内急性加重、病情严重程度、BCKQ评分、社会支持度构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在建模集中,该列线图模型拟合程度较好(P>0.05),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AUC为0.805〔95%CI(0.737~0.873)〕。外部验证:在验证集中,该列线图模型拟合程度较好(P>0.05),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AUC为0.838〔95%CI(0.776~0.901)〕。结论 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过去6个月内急性加重、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社会支持度差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CKQ评分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区分能力。

    2025年08期 v.33 34-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字化健康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徐静;常梦婷;陈虹辛;陈立夏;雒甜甜;程喜荣;

    目的 对数字化健康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范围综述。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数字化健康管理在COPD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7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然后进行范围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41篇文献。COPD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的数字化媒介为交互式通信设备(14.6%)、应用程序(39.0%)、网络信息平台(22.0%)、远程康复系统(22.0%)和机器人(2.4%)。COPD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健康指导(75.6%)、康复活动(41.5%)、转诊会诊(22.0%)、远程监测(51.2%)、同伴支持(14.6%)。数字化健康管理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自我管理指标、生活质量、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及患者体验,减轻其家庭负担。结论 数字化健康管理应用于COPD患者是可行的,未来应根据COPD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数字化媒介,开展更多有循证依据的项目,优化多学科协作,加强医联体建设,以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健康管理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08期 v.33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高春红;朱雅文;席从林;

    目的 构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3例为建模集,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3例为验证集。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并将建模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和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建模集患者预后不良151例,验证集患者预后不良62例。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动脉瘤形态为梭形、动脉瘤数目为多个、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Fisher分级为Ⅲ~Ⅳ级者占比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糖/血钾、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行开颅夹闭术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住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SII、血糖/血钾、住院时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建模集、验证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08〔95%CI(0.877~0.939)〕、0.864〔95%CI(0.829~0.900)〕。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建模集、验证集中的拟合程度较好(χ~2值分别为7.750、6.354,P值分别为0.458、0.521)。结论 本研究基于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SII、血糖/血钾、住院时间构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程度。

    2025年08期 v.33 47-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蛋白激酶C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研究

    鞠应秋;乔莉霞;陈升东;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蛋白激酶C(PKC)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收治的aSAH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 d DC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CI组与非DCI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分析血清Hcy、PKC及二者联合对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130例aSAH患者术后3 d发生DCI 31例,DCI发生率为23.8%。DCI组合并高血压者占比、Hunt-Hess分级≥Ⅲ级者占比、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Ⅲ级者占比及血清Hcy、PKC高于非D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Ⅲ级〔OR=2.487,95%CI(1.667~3.714)〕、WFNS分级≥Ⅲ级〔OR=1.153,95%CI(1.078~1.233)〕、血清Hcy升高〔OR=2.428,95%CI(1.624~3.633)〕、血清PKC升高〔OR=3.206,95%CI(1.145~8.982)〕是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PKC及二者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AUC分别为0.863〔95%CI(0.706~0.899)〕、0.771〔95%CI(0.716~0.878)〕、0.901〔95%CI(0.820~0.922)〕。二者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AUC分别大于血清Hcy、PKC单独预测的AUC(P值均<0.05)。结论 血清Hcy、PKC升高是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对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8期 v.3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应激性高血糖比率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王鹤;殷煜;牛利;张明建;连航钺;张丽霞;安娜;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H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就诊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的1 22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PSC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SCI组和非PSC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分析SH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PSCI发生率的关系。绘制ROC曲线以评价SH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6个月,199例患者发生PSCI,PSCI发生率为16.28%(199/1 222)。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行静脉溶栓者占比、LDL-C、Hcy、HbA_(1c)、空腹血糖(FBG)、SHR、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史、脑卒中家族史、静脉溶栓、LDL-C、Hcy、Scr、SHR、出院时mRS评分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文盲、有糖尿病史、LDL-C升高、Hcy升高、SHR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行静脉溶栓是其保护因素(P<0.05)。患者的SHR三分位数分别为0.764、0.905、0.906。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SHR≤0.764、0.765~0.905、>0.905者的PSCI发生率分别为7.84%(32/408)、10.05%(41/408)、31.03%(126/406)。Jonckheere-Terpstra检验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PSCI发生率随着SHR升高而升高(Z=8.948,P_(趋势)<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HR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AUC为0.710〔95%CI(0.671~0.750)〕。结论 SHR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3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性粒细胞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B细胞活化因子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

    杨颖;戴轶伟;成云芳;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细胞活化因子(BAFF)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0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癫痫将其分为癫痫组(34例)和无癫痫组(74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及三者联合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结果 癫痫组梗死部位为皮质者占比、出血转化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高于无癫痫组,梗死面积大于无癫痫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是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预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AUC分别为0.792〔95%CI(0.706~0.878)〕、0.890〔95%CI(0.829~0.951)〕、0.893〔95%CI(0.823~0.963)〕,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AUC为0.944〔95%CI(0.884~1.000)〕。结论 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均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8期 v.3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乳酸水平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高凤;郭静波;洪爽;田大伟;杨召川;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乳酸(LA)水平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RMPP患儿50例为RMPP组,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50例为MPP组。比较两组BALF中LA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估〕,将RMPP组患儿进一步分为轻症亚组(CPIS<5分,28例)和重症亚组(CPIS≥6分,22例)。根据预后,将RMPP组患儿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亚组(35例)和预后不良亚组(15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RMPP组BALF中LA水平与CPIS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BALF中LA水平对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RMPP组BALF中LA水平高于MPP组(P<0.05)。重症亚组BALF中LA水平高于轻症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BALF中LA水平与CPIS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亚组病程、发热时间长于预后良好亚组,最高体温、BALF中L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发热时间、最高体温、BALF中LA水平是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ALF中LA水平预测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33〔95%CI(0.715~0.894)〕,最佳截断值为1.6 mmol/L,灵敏度为69.44%,特异度为88.29%。结论 RMPP患儿BALF中LA水平升高,其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且对患儿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型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交叉对照非劣效性研究

    张德中;薛晓青;王婉;崔玉杰;马灵;李亚飞;张俊;李冰;

    目的 分析新型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交叉对照非劣效性研究。2024-02-27至2024-06-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招募心房颤动患者和非心房颤动患者。检查者为受试者连接12导联心电图设备,判断其是否出现心房颤动特征,然后开始入组。随机启动新型电子血压计或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检测完毕后在同一侧手臂更换另外一种电子血压计。以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分别计算新型电子血压计、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两种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差值及其95%CI。自制受试者满意度评价表,分别从设备功能、设备稳定性及设备使用便捷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记录检测期间两种电子血压计报错例数,以评估设备功能。记录检测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心房颤动组共招募到130例患者,其中129例完成试验,1例脱落。非心房颤动组共招募到94例受试者,均完成试验。两种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差值为8.5%〔95%CI(3.2%~13.8%)〕,特异度差值为2.1%〔95%CI(-0.3%~4.6%)〕,95%CI下限值均>-10%。受试者对新型电子血压计和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设备功能、设备稳定性及使用便捷性的满意率均为100.0%(223/223)。两种电子血压计报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电子血压计和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检测过程中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及器械缺陷。结论 新型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非劣效于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新型电子血压计可达到临床心房颤动辅助诊断要求,且设备功能及设备稳定性、使用便捷性均可满足受试者要求。

    2025年08期 v.3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陶夏岚;计樱莹;方萍;谢玉宝;王彤;

    目的 分析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聚类抽样法选取2022-10-08至2022-11-31无锡市梁溪社区、滨湖社区成年人7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中文版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受试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MCS-GLC3功率车测定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VO_2max),将VO_2max百分制评分体系得分≥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正常组,<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下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730例受试者中,心肺耐力下降70例(9.6%)。两组性别、年龄、BMI、规律饮食情况、正常吃早餐情况、早餐口味、蔬菜摄入情况、日常饮食的追求、血脂异常者占比、血糖异常者占比、运动次数、GHQ-12评分及中文版PHQ-9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53,95%CI(0.244~0.839)〕、年龄〔OR=0.348,95%CI(0.185~0.654)〕、BMI〔24.0~28.0 kg/m~2:OR=5.347,95%CI(2.051~13.942);>28.0 kg/m~2:OR=15.977,95%CI(6.092~41.899)〕、血脂异常〔OR=2.496,95%CI(1.351~4.612)〕、运动次数〔OR=4.177,95%CI(2.333~7.480)〕、中文版PHQ-9评分〔OR=1.106,95%CI(1.030~1.187)〕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发生率为9.6%。性别、年龄、BMI、血脂异常、运动次数、抑郁程度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08期 v.3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铁死亡路径探讨“脾病干心”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科学内涵

    刘泳君;魏佳明;林瑞芳;朱赟;李雅;郭志华;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机制复杂。线粒体形态改变是铁死亡发生的标志,线粒体功能障碍介导铁死亡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在中医学中,“脾病干心”理论是从病理角度概括了脾病对心系疾病的影响,但基于“脾病干心”理论论治CHF尚缺乏科学依据。本文从CHF已知西医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铁死亡-CHF)论述“脾病干心”理论及其中药治疗,并指出中医“脾”与线粒体功能高度相似,“脾病干心”理论类似线粒体功能障碍-铁死亡-CHF,基于“脾病干心”理论采用中药治疗CHF可发挥良好疗效。

    2025年08期 v.33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舒筋通络针刺法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干细胞因子及c-Kit的影响研究

    冯鹏超;周利飞;靳文艳;胡瑞静;梁素敏;

    目的 探讨舒筋通络针刺法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干细胞因子(SCF)及c-Ki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AI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针刺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舒筋通络针刺法,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及血清SCF、c-Kit水平。结果 时间在NIHSS评分和mBI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mBI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和mBI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第14天,针刺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高于对照组(P<0.05)。时间在MoCA、MMSE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MoCA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MMSE评分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MoCA、MMSE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第7天针刺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针刺组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时间、干预方法在血清SCF、c-Kit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血清SCF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血清c-Kit水平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第14天,针刺组血清SCF、c-Ki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筋通络针刺法联合丁苯酞可明显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降低血清SCF、c-Kit水平。

    2025年08期 v.33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以证统病”理论辨治卒中后癫痫

    闫慈爱;程为平;张洁琼;王雪晴;杨文韬;程光宇;

    卒中后癫痫作为中风与痫病并病的复合疾病,具有症状多样、病机复杂的特点,目前各学派或医家辨治该病各有侧重,尚未形成规范化诊疗标准。“以证统病”理论是将多种同质性疾病归纳在证之下,研究病证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本文将“以证统病”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四诊合参归纳卒中后癫痫的证素得出:“风”为触发此病的先决条件,“火”是此病的诱发因素,“痰”“瘀”乃此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虚”是此病缠绵难愈的症结所在。因而治疗该病时,应在辨治证素的基础上,兼顾疾病特殊性遣方用药。这可弥补卒中后癫痫证治纷杂、难以统一的不足,优化卒中后癫痫中医特色诊疗模式。

    2025年08期 v.3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康复与护理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中青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的质性研究

    梁晓梦;涂惠琼;马云兰;韦乐乐;张红;周里;刘雨诗;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探讨中青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患者术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4年7—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收治的中青年CHD-PAH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访谈数据饱和原则最终纳入11例研究对象。根据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中青年CHD-PAH患者术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主要包括3个主题、7个亚主题:(1)行为态度(疾病病耻感、疾病不确定感);(2)主观规范(相关政策缺乏、个人应对不足、康复环境缺失);(3)知觉行为控制(陷入“成效与否”禁锢区、预期障碍与实际障碍的冲突)。结论 中青年CHD-PAH患者术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术前疾病自我管理态度,纠正认知偏差,整合多元社会支持体系,营造积极心理预备环境,从而有效改善其术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意向,促进患者顺利进行手术。

    2025年08期 v.3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镜像疗法联合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效果

    路凯;张桂成;刘鑫;吴悦;胡方梅;崔友祥;孙云川;马宇;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患者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头部电针透穴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偏瘫侧脑血流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对比剂峰值时间(rTTP)、相对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rMTT)〕,偏瘫侧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均方根振幅(RMS),神经功能指标〔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巴氏指数(M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结果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偏瘫侧CBF、CBV高于对照组,偏瘫侧TTP、MTT短于对照组,偏瘫侧rCBF、rCBV、rTTP、rMT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偏瘫侧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sEMG、RM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血清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FMA、BBS、MBI、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头部电针透穴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提高肌肉收缩力、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降低肌张力,继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2025年08期 v.3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改良随访清单在早期肺癌患者杂交手术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陈章莉;朱峰;

    目的 探讨改良随访清单在早期肺癌患者杂交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于杂交手术后实施常规随访,观察组患者于杂交手术后采用改良随访清单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完成时间、随访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访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随访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随访清单可缩短杂交手术后早期肺癌患者随访完成时间,提高随访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

    2025年08期 v.33 110-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家庭-医院无缝干预模式在小儿癫痫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赵晶;张润春;王玉珍;

    目的 分析家庭-医院无缝干预模式在小儿癫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对照组和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各60例。常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实施家庭-医院无缝干预模式,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干预前后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癫痫儿童生活质量量表(QOLCE)评分,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 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干预后,常规对照组、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DSRSC、SCARED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干预后,常规对照组、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身体功能、情绪健康、社会功能、行为表现维度得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干预后,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认知功能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常规对照组(P<0.05)。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家庭-医院无缝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医院无缝干预模式可有效提高癫痫患儿的干预效果、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可减轻患儿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2025年08期 v.3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进展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发生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衰老的机制及其抗衰疗法研究进展

    吴迪;高笑宇;杨宏新;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现有治疗方案效果有限。研究表明,衰老细胞在组织器官中大量堆积是引发年龄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且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衰老可导致IPF。本文阐述了IPF患者发生AECⅡ衰老的机制,并分析了抗衰疗法如靶向衰老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治疗IPF的临床可及性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抗IPF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5年08期 v.33 119-12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脂指标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仕豪;贾静静;王红雷;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其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胆固醇悖论”被提出后,多项研究对血脂指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其结论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分析了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及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首发心房颤动及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以期为AF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随访研究进展

    张浩;王漫;郏宇扬;雷方;张顺仪;罗婷婷;许官学;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AMI诊治技术相对成熟,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院外随访仍面临严峻挑战。院外随访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居家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综述了AMI患者院外随访的形式、主体、内容、效果评价指标及新模式,以期为后期开展科学化、规范化及个性化的院外随访方案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3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关联及病理生理联系

    张重阳;李晓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及代谢危险因素的持续流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大量研究表明,心脏与大脑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且其均受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的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分析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关联及病理生理联系,以期提升医疗工作者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

    2025年08期 v.33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据“说”肺癌

    <正>2025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癌症报告》;2024年12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将中美两国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性别差异分析如下。《2025年度癌症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美国癌症发病率将达620.5/10万,死亡率将达187.6/10万,总体发病-死亡比为3.3∶1。

    2025年08期 v.3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