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春红;朱雅文;席从林;
目的 构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3例为建模集,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3例为验证集。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并将建模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和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建模集患者预后不良151例,验证集患者预后不良62例。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动脉瘤形态为梭形、动脉瘤数目为多个、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Fisher分级为Ⅲ~Ⅳ级者占比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糖/血钾、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行开颅夹闭术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住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SII、血糖/血钾、住院时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建模集、验证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08〔95%CI(0.877~0.939)〕、0.864〔95%CI(0.829~0.900)〕。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建模集、验证集中的拟合程度较好(χ~2值分别为7.750、6.354,P值分别为0.458、0.521)。结论 本研究基于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SII、血糖/血钾、住院时间构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程度。
2025年08期 v.33 47-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鞠应秋;乔莉霞;陈升东;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蛋白激酶C(PKC)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收治的aSAH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 d DC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CI组与非DCI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分析血清Hcy、PKC及二者联合对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130例aSAH患者术后3 d发生DCI 31例,DCI发生率为23.8%。DCI组合并高血压者占比、Hunt-Hess分级≥Ⅲ级者占比、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Ⅲ级者占比及血清Hcy、PKC高于非D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Ⅲ级〔OR=2.487,95%CI(1.667~3.714)〕、WFNS分级≥Ⅲ级〔OR=1.153,95%CI(1.078~1.233)〕、血清Hcy升高〔OR=2.428,95%CI(1.624~3.633)〕、血清PKC升高〔OR=3.206,95%CI(1.145~8.982)〕是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PKC及二者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AUC分别为0.863〔95%CI(0.706~0.899)〕、0.771〔95%CI(0.716~0.878)〕、0.901〔95%CI(0.820~0.922)〕。二者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AUC分别大于血清Hcy、PKC单独预测的AUC(P值均<0.05)。结论 血清Hcy、PKC升高是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对aSAH患者术后并发DCI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8期 v.3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鹤;殷煜;牛利;张明建;连航钺;张丽霞;安娜;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H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就诊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的1 22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PSC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SCI组和非PSC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分析SH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PSCI发生率的关系。绘制ROC曲线以评价SH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6个月,199例患者发生PSCI,PSCI发生率为16.28%(199/1 222)。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行静脉溶栓者占比、LDL-C、Hcy、HbA_(1c)、空腹血糖(FBG)、SHR、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史、脑卒中家族史、静脉溶栓、LDL-C、Hcy、Scr、SHR、出院时mRS评分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文盲、有糖尿病史、LDL-C升高、Hcy升高、SHR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行静脉溶栓是其保护因素(P<0.05)。患者的SHR三分位数分别为0.764、0.905、0.906。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SHR≤0.764、0.765~0.905、>0.905者的PSCI发生率分别为7.84%(32/408)、10.05%(41/408)、31.03%(126/406)。Jonckheere-Terpstra检验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PSCI发生率随着SHR升高而升高(Z=8.948,P_(趋势)<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HR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AUC为0.710〔95%CI(0.671~0.750)〕。结论 SHR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PSCI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3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颖;戴轶伟;成云芳;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细胞活化因子(BAFF)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0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癫痫将其分为癫痫组(34例)和无癫痫组(74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及三者联合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结果 癫痫组梗死部位为皮质者占比、出血转化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高于无癫痫组,梗死面积大于无癫痫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是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预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AUC分别为0.792〔95%CI(0.706~0.878)〕、0.890〔95%CI(0.829~0.951)〕、0.893〔95%CI(0.823~0.963)〕,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AUC为0.944〔95%CI(0.884~1.000)〕。结论 中性粒细胞计数、NSE、BAFF均对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8期 v.3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凤;郭静波;洪爽;田大伟;杨召川;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乳酸(LA)水平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RMPP患儿50例为RMPP组,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50例为MPP组。比较两组BALF中LA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估〕,将RMPP组患儿进一步分为轻症亚组(CPIS<5分,28例)和重症亚组(CPIS≥6分,22例)。根据预后,将RMPP组患儿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亚组(35例)和预后不良亚组(15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RMPP组BALF中LA水平与CPIS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BALF中LA水平对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RMPP组BALF中LA水平高于MPP组(P<0.05)。重症亚组BALF中LA水平高于轻症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BALF中LA水平与CPIS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亚组病程、发热时间长于预后良好亚组,最高体温、BALF中L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发热时间、最高体温、BALF中LA水平是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ALF中LA水平预测R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33〔95%CI(0.715~0.894)〕,最佳截断值为1.6 mmol/L,灵敏度为69.44%,特异度为88.29%。结论 RMPP患儿BALF中LA水平升高,其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且对患儿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德中;薛晓青;王婉;崔玉杰;马灵;李亚飞;张俊;李冰;
目的 分析新型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交叉对照非劣效性研究。2024-02-27至2024-06-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招募心房颤动患者和非心房颤动患者。检查者为受试者连接12导联心电图设备,判断其是否出现心房颤动特征,然后开始入组。随机启动新型电子血压计或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检测完毕后在同一侧手臂更换另外一种电子血压计。以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分别计算新型电子血压计、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两种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差值及其95%CI。自制受试者满意度评价表,分别从设备功能、设备稳定性及设备使用便捷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记录检测期间两种电子血压计报错例数,以评估设备功能。记录检测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心房颤动组共招募到130例患者,其中129例完成试验,1例脱落。非心房颤动组共招募到94例受试者,均完成试验。两种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差值为8.5%〔95%CI(3.2%~13.8%)〕,特异度差值为2.1%〔95%CI(-0.3%~4.6%)〕,95%CI下限值均>-10%。受试者对新型电子血压计和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设备功能、设备稳定性及使用便捷性的满意率均为100.0%(223/223)。两种电子血压计报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电子血压计和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检测过程中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及器械缺陷。结论 新型电子血压计筛查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非劣效于全自动臂式电子血压计,新型电子血压计可达到临床心房颤动辅助诊断要求,且设备功能及设备稳定性、使用便捷性均可满足受试者要求。
2025年08期 v.3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陶夏岚;计樱莹;方萍;谢玉宝;王彤;
目的 分析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聚类抽样法选取2022-10-08至2022-11-31无锡市梁溪社区、滨湖社区成年人7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中文版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受试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MCS-GLC3功率车测定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VO_2max),将VO_2max百分制评分体系得分≥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正常组,<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下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730例受试者中,心肺耐力下降70例(9.6%)。两组性别、年龄、BMI、规律饮食情况、正常吃早餐情况、早餐口味、蔬菜摄入情况、日常饮食的追求、血脂异常者占比、血糖异常者占比、运动次数、GHQ-12评分及中文版PHQ-9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53,95%CI(0.244~0.839)〕、年龄〔OR=0.348,95%CI(0.185~0.654)〕、BMI〔24.0~28.0 kg/m~2:OR=5.347,95%CI(2.051~13.942);>28.0 kg/m~2:OR=15.977,95%CI(6.092~41.899)〕、血脂异常〔OR=2.496,95%CI(1.351~4.612)〕、运动次数〔OR=4.177,95%CI(2.333~7.480)〕、中文版PHQ-9评分〔OR=1.106,95%CI(1.030~1.187)〕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发生率为9.6%。性别、年龄、BMI、血脂异常、运动次数、抑郁程度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08期 v.3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