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指南·标准

  • 2024年《国际共识声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管理(根据科学证据制定的准则)》解读

    吴云;彭俊棋;张涵晴;朱明林;陈赵;宋弯弯;校记峰;卢俊伟;陈松;

    2024年,欧洲静脉基金会发布了《国际共识声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管理(根据科学证据制定的准则)》(以下简称《2024版国际共识声明》),该共识在2013年《国际共识声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管理》的基础上,梳理了2012年1月—2023年9月发表的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和临床实践指南,并基于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管理建议。在《2024版国际共识声明》里,VTE预防策略更加精准,抗凝药物和疗程革命性更新,推荐早期介入手术,新增患者全程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解读了《2024版国际共识声明》中VTE的预防、抗凝治疗方案、取栓和导管溶栓方案等重点章节,旨在为我国VTE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3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信息速递

肺栓塞专题研究

  • 肺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严玉娇;卢俊伟;刘娟;吴凡;王丹华;黄飞;黄桂玲;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血管疾病,开发PTE风险预测模型对降低病死率和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了PTE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将PTE风险预测模型分为基于临床症状与体征构建的模型(如Wells预测模型、Geneva预测模型、YEARS算法)、基于生物标志物或临床数据构建的模型〔如PTE预测模型、简化版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模型〕、基于人工智能(AI)与多源数据构建的模型〔如随机森林(RF)-PTE模型、XGB-PTE模型、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机器学习(ML)模型、PTE-MVCNet模型〕三大类,重点分析了各类模型的构建方法、核心变量与临床应用特点,评述其优劣与适用场景,并对未来模型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构建PTE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33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CT肺动脉成像参数构建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

    刘兰;赵欣雨;康丽萍;张正阳;王燕飞;梁占东;王大伟;邹殿俊;

    目的 基于CT肺动脉造影(CTPA)参数构建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2020年1月—2024年1月,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41例。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良好组(94例)和不良组(4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CTPA参数、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 3.6.3软件rms包绘制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结果 不良组中高危者占比、栓子体积/全肺动脉容积、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D)/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D)≥1.0者占比、肺栓塞类型为中央型者占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DF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高于良好组,栓子体积、主肺动脉(MPA)最大径大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分层、栓子体积/全肺动脉容积、MPA最大径、RVD/LVD、FDP是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危险分层、栓子体积/全肺动脉容积、MPA最大径、RVD/LVD、FDP构建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0.845~0.957)〕,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87.2%。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概率与其实际发生率一致。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为0~0.8时,该模型的净获益率>0。结论 本研究基于危险分层、栓子体积/全肺动脉容积、MPA最大径、RVD/LVD、FDP构建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适用性。

    2025年11期 v.33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入院时WBC、hs-CRP、PaO2及其联合对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王丽娜;王淑云;马伟雄;

    目的 分析入院时WBC、hs-CRP、PaO_2及其联合对重症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49例重症PTE患者。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的住院档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病历系统中的门诊/急诊电子随访记录追溯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其中死亡或PTE复发为预后不良。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149例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4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5%(41/144)。预后不良组晕厥、咯血者占比及入院时WBC、hs-CRP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收缩压、PaO_2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晕厥、咯血及入院时收缩压、WBC、PLT、血红蛋白(Hb)、hs-CRP、PaO_2可能是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厥、咯血及入院时收缩压、WBC、hs-CRP、PaO_2是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WBC、hs-CRP、PaO_2及其联合预测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93〔95%CI(0.702~0.884)〕、0.802〔95%CI(0.721~0.883)〕、0.772〔95%CI(0.691~0.852)〕、0.899〔95%CI(0.840~0.958)〕。结论 入院时WBC、hs-CRP、PaO_2是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重症PTE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其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11期 v.33 19-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肺癌专题研究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的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林建琴;孔令敏;陈勇;金凤;欧阳晓平;戈丹艳;陈方梅;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3—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多维疲劳量表(MFI-20)调查患者多维疲劳水平,压力知觉量表(PSS-10)调查患者压力知觉水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中文版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调查患者疾病感知情况,自尊量表(SES)调查患者自尊水平,Cno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调查患者心理弹性。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4%(487/500)。487例肺癌患者MFI-20评分(61.16±6.05)分。不同年龄、病程、TNM分期及有无转移、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MFI-2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MFI-20评分与PSS-10评分、中文版BIPQ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SSRS评分、SES评分、CD-RISC评分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TNM分期为Ⅱ~Ⅳ期、合并其他慢性病、PSS-10评分、SSRS评分、中文版BIPQ评分、SES评分、CD-RISC评分是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合并其他慢性病、压力知觉、疾病感知对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有直接正向效应(P<0.001),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弹性对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有直接负向效应(P<0.001)。压力知觉对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的总效应最大(β'=0.577),压力知觉可通过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弹性间接影响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β'=0.438)。结论 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较高,年龄、TNM分期、合并其他慢性病、压力知觉、疾病感知可直接正向影响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压力知觉还可通过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弹性间接影响肺癌患者多维疲劳水平。

    2025年11期 v.33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艳红;姜飞娥;陈唱唱;崔怡;邓海霞;朱梦瑶;郭小兰;苏向妮;

    目的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讨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特征,分析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4年8月—2025年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肺癌术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家庭韧性评估量表(C-FRAS)、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进行调查。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讨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特征,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72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7%。肺癌术后患者C-FRAS评分98~180分,平均(140.8±10.8)分。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可分为2个潜在类别:低家庭韧性-消极型214例(59.44%)和高家庭韧性-平衡型146例(40.56%)。低家庭韧性-消极型与高家庭韧性-平衡型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手术史者占比、合并疾病的数量、FOP-Q-SF评分、SCS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初中比小学及以下:OR=2.036,95%CI(1.067~3.882)〕、家庭人均月收入〔>4 000元比<2 000元:OR=2.594,95%CI(1.184~5.681)〕、FOP-Q-SF评分〔OR=0.939,95%CI(0.911~0.967)〕、SCSQ评分〔OR=1.305,95%CI(1.104~1.542)〕是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癌术后患者的家庭韧性水平有待提高且存在潜在剖面特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进展的恐惧程度、应对方式是肺癌术后患者家庭韧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11期 v.33 30-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达芬奇机械臂操作参数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在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张正敏;成兴华;薛蓓;刘晓芯;马佳佳;张本煜;金贤淳;王玉佩;

    目的 探究基于达芬奇机械臂操作参数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在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5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拟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术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7例和常规营养组46例。常规营养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前和术中均接受常规营养支持,常规营养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营养支持,但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接受基于达芬奇机械臂操作参数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比较常规营养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时和出院时营养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功能指标〔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出院时,常规营养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但早期肠内营养组高于常规营养组(P<0.05)。出院时,常规营养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CD_3~+ T淋巴细胞分数、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IgA、IgG及IgM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但早期肠内营养组高于常规营养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营养组(P<0.05)。结论 基于达芬奇机械臂操作参数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能有效改善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功能,且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11期 v.3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国中老年人发生心脏代谢性共病的关系:基于CHARLS数据库的队列研究

    袁杭滔;洪妍;林博;隆小燕;张飘;林晖;任雪玉;崔晓云;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数据库探讨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CTI)与中国中老年人发生心脏代谢性共病(CMM)的关系。方法 从CHARLS数据库17 708例调查对象中选取3 217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研究结束时CMM发生情况。根据CMM发生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CMM组(100例)和非CMM组(3 11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I与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关系,并根据年龄、性别、BMI、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高血压发生情况、肾脏疾病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平滑曲线拟合技术分析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趋势;采用ROC曲线分析CTI对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预测价值。结果 CMM组年龄大于非CMM组,BMI、高血压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CTI高于非CMM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可能是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是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是年龄为45~60岁、男性、BMI为24.0~<28.0 kg/m~2、BMI≥28.0 kg/m~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居住地为农村、未发生高血压、未发生肾脏疾病的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与CTI对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P_(整体)=0.030,P非线性=0.096)。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着CTI的升高,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升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I预测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AUC为0.640〔95%CI(0.583~0.677)〕,最佳截断值为4.489,灵敏度为0.515,特异度为0.750。结论 随着CTI的升高,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升高;CTI升高是年龄为45~60岁、男性、BMI为24.0~<28.0 kg/m~2、BMI≥28.0 kg/m~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居住地为农村、未发生高血压、未发生肾脏疾病的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且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中国中老年人CTI与CM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更强;然而CTI对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预测价值较低。

    2025年11期 v.3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研究

    郭学娜;高艳;任建伟;马彩云;

    目的 分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4年9月在航空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MHD患者100例,根据LVD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未发生LVDD,73例)与舒张功能不全组(发生LVDD,2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HD患者发生LVDD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价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及二者联合对MHD患者发生LVD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收缩压、脉压、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PIWG)、TG、NT-proBNP、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容积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A)、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OR=3.738,95%CI(1.180~11.838)〕、左心房容积指数〔OR=1.117,95%CI(1.019~1.273)〕是MHD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左房容积指数及二者联合预测MHD患者发生LVDD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09~0.905)〕、0.780〔95%CI(0.686~0.875)〕、0.853〔95%CI(0.767~0.940)〕。结论 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是MHD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MHD患者发生LVDD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11期 v.3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嗜酸粒细胞计数联合炎症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研究

    徐七;陈芳芳;张娴;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计数联合炎症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5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收治的3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相关性肺炎组(87例)和非相关性肺炎组(2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非相关性肺炎组与相关性肺炎组年龄、合并糖尿病者占比、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占比、有意识障碍者占比、有吞咽困难者占比、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TNF-α、PCT、IL-6和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5,95%CI(1.005~1.2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772,95%CI(2.101~3.657)〕、吞咽困难〔OR=1.098,95%CI(1.063~1.133)〕、NIHSS评分〔OR=13.993,95%CI(3.778~51.827)〕、嗜酸粒细胞计数〔OR=6.332,95%CI(3.532~11.354)〕、TNF-α〔OR=2.701,95%CI(1.296~5.629)〕、PCT〔OR=1.058,95%CI(1.027~1.090)〕、IL-6〔OR=1.160,95%CI(1.033~1.303)〕、IL-10〔OR=1.127,95%CI(1.096~1.15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嗜酸粒细胞计数、TNF-α、PCT、IL-6、IL-10及其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87~0.900)〕、0.807〔95%CI(0.739~0.875)〕、0.891〔95%CI(0.846~0.935)〕、0.705〔95%CI(0.632~0.779)〕、0.880〔95%CI(0.826~0.934)〕、0.940〔95%CI(0.916~0.964)〕。结论 嗜酸粒细胞计数联合炎症因子(TNF-α、PCT、IL-6、IL-10)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3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联合乳酸脱氢酶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王瑞莲;张琳;李敬婵;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对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4年12月在衡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MP肺炎患儿1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其分为心肌损伤组(n=46)和非心肌损伤组(n=118)。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估LMR、LDH及二者联合对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肌损伤组LMR低于非心肌损伤组,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LDH、IL-6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MR、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LDH、IL-6是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MR、LDH及二者联合预测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0.73〔95%CI(0.64~0.82)〕、0.91〔95%CI(0.86~0.97)〕。结论 LMR、LDH是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LMR、LDH对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11期 v.3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炎症指标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

    刘光洋;梁永会;

    目的 基于炎症指标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3月—2024年7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就诊的重症肺炎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于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检测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 3.6.1软件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以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280例患者中,86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0.71%。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机械通气者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预后不良组CRP、IL-6、PCT、sTREM-1、SA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时,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第3天(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及入院第7天PCT、sTREM-1、SAA高于入院时(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第3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低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升高及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升高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是其保护因素(P<0.05)。基于年龄、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及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3〔95%CI(0.681~0.989)〕。Bootstrap法结果显示,C指数为0.841〔95%CI(0.783~0.98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χ~2=1.852,P=0.721)。结论 本研究基于年龄、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及入院第3天炎症指标(CRP、IL-6、PCT、sTREM-1、SAA)构建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稳定性、校准度。

    2025年11期 v.3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关系

    郭娇;李鹏飞;杨茧茧;吴秀萍;何宗辉;雷册册;王大光;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2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于航空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均口服培哚普利6周。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检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评估培哚普利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比较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不同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及ACE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组运动频率<3次/周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者占比低于对照组,ACE I/I基因型者占比、ACE 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30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后,显效91例(30.33%),有效123例(41.00%),无效86例(28.67%)。无效患者运动频率<3次/周者占比、高血压分级为3级者占比、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显效+有效患者(P<0.05)。无效患者ACE D/D、I/D基因型者占比低于显效+有效患者,ACE I/I基因型者占比、ACE 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显效+有效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频率、高血压分级、治疗前Hcy、ACE基因型为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ACE D/D基因型占比较低,ACE I/I基因型占比及ACE I等位基因频率较高;此外,ACE I/D基因型是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无效的保护因素,而ACE I/I基因型是其危险因素。

    2025年11期 v.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基于隐喻认知从“宿痰失道”探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王博学;杜雅薇;吴圣贤;

    动脉粥样硬化(AS)属于中医“脉痹”范畴,痰邪是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几乎贯穿始终。本文基于隐喻认知,通过自然界水液循环认识人体津液代谢,借助自然界水土流失、河流淤塞的过程探析AS的病因病机,指出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认为AS发病过程为津液代谢异常,痰浊内生,宿痰失其常道,着于肝经,附着脉壁,以致脉壁僵硬增厚,痰浊浇注,阻遏气血,渐至痰瘀互结,形成斑块,窠囊不去,久则郁热内生,邪蕴成毒,败伤气血,终至斑块破溃,并提出应根据不同阶段AS病机进行分期论治。

    2025年11期 v.3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药药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吕宏芳;王晶;梁正;靳宏光;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由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且面临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住院率等问题。药对作为中药组方配伍的最小单元及复方组成的核心要素,在临床辨证施治及提升药物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梳理近年中药药对抵抗AS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9对中药药对,并通过分析各中药药对的配伍特色,总结其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学机制,以期为中药药对治疗AS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3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化痰活血方联合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心肺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李佳;何俊;刘福明;

    目的 探讨化痰活血方联合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心肺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HII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化痰活血方,两组均干预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肺耐力指标〔峰值摄氧量(VO_2peak)、最大代谢当量(METmax)、氧脉搏(VO_2/H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指标〔TG、TC、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研究期间5例患者脱落,最终观察组纳入28例,对照组纳入27例。干预后,两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唇色紫暗、身体困重、体胖多痰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较本组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VO_2peak、METmax、VO_2/HR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mBI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LVEF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TG、TC、LDL-C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HDL-C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s-CRP、IL-6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AST、ALT、Scr、BUN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痰活血方联合HIIT能够降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肺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节脂质代谢,降低炎症因子,且不影响肝肾功能。

    2025年11期 v.3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康复与护理

  • 结构式心理支持结合阶段性心脏康复训练对中青年冠心病PCI后患者心理弹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张丽云;郭波霞;高岩洁;

    目的 探讨结构式心理支持结合阶段性心脏康复训练对中青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心理弹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2月—2025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青年冠心病PCI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干预期间,常规康复组脱落5例,联合组脱落4例,最终常规康复组纳入55例、联合组纳入56例。常规康复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联合组患者接受结构式心理支持结合阶段性心脏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心理弹性量表简版(CD-RISC-1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并观察两组干预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维度评分及CD-RISC-10总分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LVEF高于常规康复组,6MWD长于常规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频率(AF)、治疗满意度(TS)、疾病认知度(DP)维度评分及SAQ总分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联合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 结构式心理支持结合阶段性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中青年冠心病PCI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2025年11期 v.33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护士-家属协同干预模式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袁文秀;袁晓波;王艳;

    目的 观察护士-家属协同干预模式在破裂颅内动脉瘤(RIA)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RIA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协同组,每组4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协同组患者接受护士-家属协同干预模式。比较常规组和协同组干预前、出院后3个月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评分,意识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出院前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和中文版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评分,出院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出院后3个月,协同组IES-R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协同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出院前,协同组RHDS评分、中文版QDT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常规组和协同组穿刺区水肿、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家属协同干预模式能有效减轻RIA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心理应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

    2025年11期 v.3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敏;高熠洲;司林杰;孙运良;耿丹丹;

    目的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0例AA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患者进行调查。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讨AAD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类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AD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为94.55%。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AAD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低不确定感-信息理解良好型59例(28.37%),中不确定感-矛盾感知型82例(39.42%),高不确定感-全面困扰型67例(32.21%)。不同疾病不确定感潜在类别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了解情况、行急性期手术者占比、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社会支持水平、消极应对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了解情况、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消极应对是AAD患者术后中不确定感-矛盾感知型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疾病了解情况、急性期手术、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消极应对是AAD患者术后高不确定感-全面困扰型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AD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可分为低不确定感-信息理解良好型、中不确定感-矛盾感知型和高不确定感-全面困扰型3个潜在类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了解情况、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消极应对是AAD患者术后中不确定感-矛盾感知型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疾病了解情况、急性期手术、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消极应对是AAD患者术后高不确定感-全面困扰型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11期 v.3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更昔洛韦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孟馨;陈瑞琴;姬翠影;

    目的 探究更昔洛韦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儿童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2024年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89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甲泼尼龙组(45例)和联合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甲泼尼龙组患儿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联合组患儿予以注射用更昔洛韦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比较甲泼尼龙组和联合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免疫功能指标〔CD_3~+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λ1干扰素(IFN-λ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甲泼尼龙组(P<0.05)。联合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湿啰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甲泼尼龙组(P<0.05)。治疗后,甲泼尼龙组和联合组FEV_1/FVC、PE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甲泼尼龙组(P<0.05)。治疗后,甲泼尼龙组和联合组CD_3~+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百分比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甲泼尼龙组(P<0.05)。治疗后,甲泼尼龙组和联合组CRP、IFN-λ1、STREM-1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甲泼尼龙组(P<0.05)。甲泼尼龙组和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甲泼尼龙可提高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肺功能、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1期 v.33 111-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任小娟;董春慧;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西安市第九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8)和阿托伐他汀组(n=48)。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组基础上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脂及炎症指标(LDL-C、HDL-C、TC、TG、hs-CRP、TNF-α、IL-6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心排血量(CO)〕、颈动脉硬化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Crouse积分〕,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LDL-C、TC、TG、hs-CRP、TNF-α、IL-6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组,HDL-C水平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LVEDD小于阿托伐他汀组,LVEF高于阿托伐他汀组,CO大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Crouse积分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利西尤单抗可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脂质代谢及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颈动脉硬化,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1期 v.33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压氧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吴臣义;姜海啸;朱劲龙;吴银艳;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ICH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HBO组,各51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术后,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HBO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HBO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平均血流量(Qm)、外周血流阻力(R)、动态阻力(DR)〕、血清学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相关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短期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结果 治疗后,HBO组脑血管Vm快于常规组,脑血管Qm大于常规组,脑血管R、DR小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HBO组血清MMP-9、ICAM-1、NSE、hs-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HBO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MMSE、MoCA、FMA、ADL量表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随访3个月,HBO组短期预后优于常规组(Z=3.011,P=0.003)。结论 HBO疗法可有效改善HICH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及ADL,进而改善预后。

    2025年11期 v.33 120-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进展

  •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王熙庆;严钢莉;

    失眠障碍(ID)是常见睡眠问题,特征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伴有日间功能受损,全球患病率为5%~50%。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卫生、放松训练和认知重构五大基本内容,旨在改变患者睡眠习惯,降低觉醒度,提高睡眠质量。研究表明,CBT-I治疗ID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近年来关于CBT-I治疗ID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神经影像学、分子与免疫调控、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等;CBT-I的治疗方式也日渐多样化,从线下逐渐发展至线上。本文分析了CBT-I治疗ID的机制及其治疗方式,以期为CBT-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33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尚峰;张晨;孙凌昱;曹璐;姜永梅;

    慢性意识障碍已成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全球发病率迅速上升,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技术、高压氧、针灸、康复训练等,但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无创性神经调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的疗效确切,但其具体的机制、刺激靶点等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形成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rTMS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rTMS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机制,回顾了rTMS在慢性意识障碍中的研究现状,旨在实现慢性意识障碍的精准化、个体化rTMS治疗,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025年11期 v.33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心房相关指标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中的应用进展

    李彩波;朱通建;孙聪;张俭;李彬;

    导管消融术作为心房颤动(AF)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因心力衰竭住院率。但由于AF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其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仍高达20%~50%。左心房结构、功能、组织特性与电生理活动与AF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且其对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左心房相关指标(结构指标、功能指标、组织特性与电生理活动指标)在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33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