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杭滔;洪妍;林博;隆小燕;张飘;林晖;任雪玉;崔晓云;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数据库探讨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CTI)与中国中老年人发生心脏代谢性共病(CMM)的关系。方法 从CHARLS数据库17 708例调查对象中选取3 217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研究结束时CMM发生情况。根据CMM发生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CMM组(100例)和非CMM组(3 11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I与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关系,并根据年龄、性别、BMI、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高血压发生情况、肾脏疾病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平滑曲线拟合技术分析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趋势;采用ROC曲线分析CTI对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预测价值。结果 CMM组年龄大于非CMM组,BMI、高血压发生率、C反应蛋白(CRP)、CTI高于非CMM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可能是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是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TI升高是年龄为45~60岁、男性、BMI为24.0~<28.0 kg/m~2、BMI≥28.0 kg/m~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居住地为农村、未发生高血压、未发生肾脏疾病的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与CTI对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TI与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P_(整体)=0.030,P非线性=0.096)。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着CTI的升高,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升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I预测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AUC为0.640〔95%CI(0.583~0.677)〕,最佳截断值为4.489,灵敏度为0.515,特异度为0.750。结论 随着CTI的升高,中国中老年人CMM发生风险呈线性升高;CTI升高是年龄为45~60岁、男性、BMI为24.0~<28.0 kg/m~2、BMI≥28.0 kg/m~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居住地为农村、未发生高血压、未发生肾脏疾病的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危险因素,且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中国中老年人CTI与CM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更强;然而CTI对中国中老年人发生CMM的预测价值较低。
2025年11期 v.3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学娜;高艳;任建伟;马彩云;
目的 分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4年9月在航空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MHD患者100例,根据LVD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未发生LVDD,73例)与舒张功能不全组(发生LVDD,2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HD患者发生LVDD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价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及二者联合对MHD患者发生LVD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收缩压、脉压、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PIWG)、TG、NT-proBNP、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容积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A)、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OR=3.738,95%CI(1.180~11.838)〕、左心房容积指数〔OR=1.117,95%CI(1.019~1.273)〕是MHD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左房容积指数及二者联合预测MHD患者发生LVDD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09~0.905)〕、0.780〔95%CI(0.686~0.875)〕、0.853〔95%CI(0.767~0.940)〕。结论 NT-proBNP、左心房容积指数是MHD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MHD患者发生LVDD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11期 v.3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七;陈芳芳;张娴;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计数联合炎症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5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收治的3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相关性肺炎组(87例)和非相关性肺炎组(2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非相关性肺炎组与相关性肺炎组年龄、合并糖尿病者占比、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占比、有意识障碍者占比、有吞咽困难者占比、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TNF-α、PCT、IL-6和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5,95%CI(1.005~1.2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772,95%CI(2.101~3.657)〕、吞咽困难〔OR=1.098,95%CI(1.063~1.133)〕、NIHSS评分〔OR=13.993,95%CI(3.778~51.827)〕、嗜酸粒细胞计数〔OR=6.332,95%CI(3.532~11.354)〕、TNF-α〔OR=2.701,95%CI(1.296~5.629)〕、PCT〔OR=1.058,95%CI(1.027~1.090)〕、IL-6〔OR=1.160,95%CI(1.033~1.303)〕、IL-10〔OR=1.127,95%CI(1.096~1.15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嗜酸粒细胞计数、TNF-α、PCT、IL-6、IL-10及其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87~0.900)〕、0.807〔95%CI(0.739~0.875)〕、0.891〔95%CI(0.846~0.935)〕、0.705〔95%CI(0.632~0.779)〕、0.880〔95%CI(0.826~0.934)〕、0.940〔95%CI(0.916~0.964)〕。结论 嗜酸粒细胞计数联合炎症因子(TNF-α、PCT、IL-6、IL-10)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3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瑞莲;张琳;李敬婵;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对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4年12月在衡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MP肺炎患儿1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其分为心肌损伤组(n=46)和非心肌损伤组(n=118)。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估LMR、LDH及二者联合对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肌损伤组LMR低于非心肌损伤组,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LDH、IL-6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MR、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LDH、IL-6是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MR、LDH及二者联合预测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0.73〔95%CI(0.64~0.82)〕、0.91〔95%CI(0.86~0.97)〕。结论 LMR、LDH是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LMR、LDH对重症MP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5年11期 v.3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光洋;梁永会;
目的 基于炎症指标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3月—2024年7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就诊的重症肺炎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于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检测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 3.6.1软件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以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280例患者中,86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0.71%。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机械通气者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预后不良组CRP、IL-6、PCT、sTREM-1、SA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时,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第3天(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及入院第7天PCT、sTREM-1、SAA高于入院时(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第7天CRP、IL-6、PCT、sTREM-1、SAA低于入院第3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低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升高及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升高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是其保护因素(P<0.05)。基于年龄、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及入院第3天CRP、IL-6、PCT、sTREM-1、SAA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3〔95%CI(0.681~0.989)〕。Bootstrap法结果显示,C指数为0.841〔95%CI(0.783~0.98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χ~2=1.852,P=0.721)。结论 本研究基于年龄、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及入院第3天炎症指标(CRP、IL-6、PCT、sTREM-1、SAA)构建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稳定性、校准度。
2025年11期 v.3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娇;李鹏飞;杨茧茧;吴秀萍;何宗辉;雷册册;王大光;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2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于航空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均口服培哚普利6周。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检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评估培哚普利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比较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不同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及ACE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组运动频率<3次/周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者占比低于对照组,ACE I/I基因型者占比、ACE 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30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后,显效91例(30.33%),有效123例(41.00%),无效86例(28.67%)。无效患者运动频率<3次/周者占比、高血压分级为3级者占比、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显效+有效患者(P<0.05)。无效患者ACE D/D、I/D基因型者占比低于显效+有效患者,ACE I/I基因型者占比、ACE 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显效+有效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频率、高血压分级、治疗前Hcy、ACE基因型为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ACE D/D基因型占比较低,ACE I/I基因型占比及ACE I等位基因频率较高;此外,ACE I/D基因型是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治疗无效的保护因素,而ACE I/I基因型是其危险因素。
2025年11期 v.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