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述评

  • 从临床与循证角度看新型钙增敏剂在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合理应用策略

    薛嘉虹;马改改;栗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晚期心力衰竭预后更差,如何改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反复住院率成为当前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晚期心力衰竭的识别及指南对诊断的推荐,随后总结在晚期心力衰竭治疗中,新型钙增敏剂——左西孟旦的作用机制及治疗优势,并通过几项随机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的研究结论,提示重复或间断使用左西孟旦可以作为晚期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策略。

    2021年08期 v.2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心力衰竭专题研究

  • 维生素D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

    蔡昭和;林杰;许江涛;

    背景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维生素D辅助治疗能否有效改善其预后尚缺乏研究证据。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CH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12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维生素D联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rhBNP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rhBNP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排血量(CO)]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水平,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及随访6个月生存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rhBNP治疗后LVESD、LVEDD、LVEF、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hBNP治疗后LVESD、LVEDD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LVEF、CO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rhBNP治疗后血清NT-proBNP、cTn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hBNP治疗后血清NT-proBNP、c TnT、CRP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 <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rhBNP能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而在rhBNP基础上辅助维生素D治疗可有效提高CHF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及生存率,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2021年08期 v.29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肌肉生长抑制素与合并肌少症、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蒋璐;龚国彪;康小兰;

    背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合并肌少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其功能主要是抑制骨骼肌增加。研究提示MSTN可能是老年CHF患者合并肌少症、心功能恶化、预后不良之间的桥梁因子。目的探讨老年CHF患者MSTN与合并肌少症、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医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合并肌少症情况,将其分为肌少症组(n=49)和对照组(n=7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MSTN、心功能指标[包括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峰与A峰比值(E/A)]、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 EF)组(LVEF <40%,n=16)、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 EF)组(LVEF为40%~<50%,n=61)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组(LVEF≥50%,n=43)。根据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未发生主要不良事件,n=85)和预后不良组(发生主要不良事件,n=35)。结果肌少症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P <0.05)。肌少症组患者MSTN、NT-proBNP、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MWD短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 <0.05)。HFmrEF组、HFpEF组患者MSTN、NT-proBNP、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HFrEF组,6MWD长于HFr EF组(P <0.05);HFp EF组患者NT-proBNP低于HFmrEF组(P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MSTN、NT-proBNP高于预后良好组,6MWD短于预后良好组,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结论老年CHF患者MSTN升高可能与其合并肌少症、心功能恶化、预后差有关。

    2021年08期 v.2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递增式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张海鸽;秦超师;赵依婷;曾迪;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规护理方案缺乏系统性及有效性,以致患者获益不佳。递增式康复干预是根据患者所处阶段制定,与患者当前病情、机体耐受程度匹配度较高。目的探讨递增式康复干预对CHF患者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CHF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3)及对照组(n=63)。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干预,研究组患者采取递增式康复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3个月后心肺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储备心率、最大运动时间、氧脉搏、最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最大运动负荷及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干预后1、2、3个月再入院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时间与方法在LVEF、储备心率、最大运动时间、氧脉搏、VO_2max、无氧阈、最大运动负荷、6MWD、MLHFQ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 <0.05);时间、方法在LVEF、储备心率、最大运动时间、氧脉搏、VO_2max、无氧阈、最大运动负荷、6MWD、MLHFQ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 <0.05)。干预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LVEF、储备心率、氧脉搏、VO_2max、无氧阈高于对照组,最大运动时间和6MWD长于对照组,最大运动负荷大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2%(60/63),高于对照组的82.5%(52/63)(P <0.05)。结论递增式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2021年08期 v.2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

    陈秋景;梁家燕;覃艳斐;韦文合;莫昌干;

    背景目前临床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临床缺乏一种易掌握、简单高效的预测方法。目的探讨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1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4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R 4.0.3软件包)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自采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采用校正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对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在564例甲亢患者中,92例并发心房颤动,设为观察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6.31%;472例未并发心房颤动,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内径(LAD)大于对照组,吸烟者占比及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1,95%CI(1.013,1.091)]、吸烟[OR=5.166,95%CI(2.292,11.644)]、LVEDD[OR=1.167,95%CI(1.112,1.226)]、LAD[OR=1.567,95%CI(1.388,1.769)]及血清anti-TPO[OR=1.005,95%CI(1.003,1.008)]、hs-CRP[OR=1.297,95%CI(1.141,1.475)]、NT-proBNP[OR=1.006,95%CI(1.003,1.008)]水平是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将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因素,构建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为0.95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风险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预测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2,P=0.954);列线图模型预测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该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前后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3;列线图模型预测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95%CI(0.935,0.972)],最佳截断值为0.151,灵敏度为0.924,特异度为0.864。结论本研究甲亢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6.31%,年龄、吸烟、LVEDD、LAD及血清anti-TPO、hs-CRP、NT-proBNP水平是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甲亢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1年08期 v.29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存活素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

    何淼红;贺立新;徐吉芬;刘志成;姚兵明;

    背景出血转化(HT)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临床亟需寻找能有效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指标。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存活素水平对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n=55)和非HT亚组(n=65);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HT亚组和非HT亚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与ACI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清TGF-β1和存活素水平对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T亚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高于非HT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与ACI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4、0.35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预测ACI患者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0.60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3.00 mmol/L、65.00 ng/L,灵敏度分别为68.80%、62.00%,特异度分别为64.50%、60.00%。结论血清TGF-β1、存活素水平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但二者对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的预测价值不高。

    2021年08期 v.2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柯绪芬;张晗;

    背景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效识别其危险因素和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有针对卒中后抑郁的定量化预测模型。目的建立并验证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21例作为研究对象。为防止模型的过度拟合,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建模集(n=239)和验证集(n=82)。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婚姻情况)、既往史(包括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冠心病)、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侧别、病灶数量、病变部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建模集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卒中后抑郁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 3.5.3软件包和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同时应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外部验证,分别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和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 321例脑梗死患者中,有97例(30.2%)发生卒中后抑郁。建模集患者中有74例(31.0%)发生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组患者脑力型职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NIHSS评分≥6分者所占比例和额叶、基底核区、脑干、丘脑病变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卒中后抑郁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力型职业、额叶病变、基底核区病变、脑干病变、丘脑病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NIHSS评分≥6分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的H-L拟合优度检验的χ2值分别为5.541、4.473,P值分别为0.127、0.634,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集和验证集的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95%CI(0.787,0.862)]和0.793[95%CI(0.761,0.824)],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论脑力型职业、额叶病变、基底核区病变、脑干病变、丘脑病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NIHSS评分≥6分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评估和量化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风险。

    2021年08期 v.29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037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用藕粉增稠剂体验的质性研究

    郝贵枝;廖丽芳;蒋维连;

    背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吞咽功能评估及采用增稠食物干预可以改善其预后,有效维持其营养状况,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目前国内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及干预多为量性研究,缺少质性研究,难以深入了解患者及其照顾者的感知与体验。目的通过质性研究深入挖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用藕粉增稠剂的真实体验,为制定和完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用藕粉增稠剂干预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及其主要照顾者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以了解患者食用藕粉增稠剂的真实体验。主要访谈内容包括:留置管道的负性反应;食用藕粉增稠剂后有何体验及藕粉增稠剂的调配方法是否容易掌握;是否知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的食物类型、进食过程中的体位、饮水及进食药物的管理;是否知晓误吸、呛咳的急救措施。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分析提炼出3个主题:(1)认可食用藕粉增稠剂的作用:食用藕粉增稠剂可满足患者营养摄入需求,保持胃肠道功能稳定;食用藕粉增稠剂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2)藕粉增稠剂方便患者吞咽、提高进食意愿,增强患者疾病恢复的信心。(3)疾病恢复的阻力因素:缺乏进食的安全管理知识,缺乏对误吸的判定及紧急处理知识,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风险,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易怒、忧郁的负性情绪。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认可食用藕粉增稠剂的作用,但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阻力因素,护理人员需重点关注疾病恢复的阻力因素,加强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2021年08期 v.2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付茂月;雷开键;贾钰铭;陈洁;舒艳玲;

    背景肺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较易发生远处转移。顺铂、多西他赛是临床治疗肺腺癌的主要药物。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化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癌因性疲乏量表(CFS)评分、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免疫功能指标[CD_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8~+细胞分数和自然杀伤(NK)细胞分数],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1年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疲乏评分、情感疲乏评分、认知疲乏评分、CFS总分及治疗后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F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EA、NSE、CYFRA21-1水平及CD_3~+、CD_4~+、CD_8~+、NK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EA、NSE和CYFRA21-1水平低于对照组,CD_3~+、CD_4~+、CD_8~+、NK细胞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病情进展,且未增加毒副作用。

    2021年08期 v.2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方式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张贝贝;田应选;霍树芬;尚文丽;刘凌华;王君;任小平;

    背景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大多数老年NSCLC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晚期NSCLC患者肿瘤异质性较高,其治疗仍存在很多争议,而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预后有所不同。目的分析老年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式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12-31至2019-09-30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肿瘤科、胸外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最佳支持治疗(BSC)的患者有32例(16.5%),接受积极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有162例(83.5%)(其中一线化疗55例、手术联合化疗40例、化疗联合放疗40例、其他治疗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计算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中位生存时间(MST),统计随访截止时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BSC患者和积极抗肿瘤治疗患者一般资料、生存率。比较一线化疗、手术联合化疗、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一般资料、生存率。分析老年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线化疗、手术联合化疗、化疗联合放疗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OS为18.4[95%CI(15.7,21.1)]个月,MST为12.1[95%CI(11.3,12.9)]个月。随访截止时生存41例、死亡153例。BSC患者和积极抗肿瘤治疗患者性别、年龄、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TNM分期、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SC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积极抗肿瘤治疗患者(P <0.05)。一线化疗、手术联合化疗、化疗联合放疗患者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一线化疗、化疗联合放疗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手术联合化疗患者(P <0.05);一线化疗患者和化疗联合放疗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603,95%CI(1.085,2.368)]、合并症[HR=2.346,95%CI(1.440,3.820)]、PS评分[HR=2.220,95%CI(1.336,3.688)]、TNM分期[HR=2.526,95%CI(1.502,4.250)]、远处转移[HR=2.424,95%CI(1.464,3.959)]、一线化疗[HR=0.573,95%CI(0.363,0.905)]、手术联合化疗[HR=0.207,95%CI(0.110,0.338)]是老年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一线化疗患者中,发生血液系统毒副作用18例、消化系统毒副作用14例;手术联合化疗患者中,发生血液系统毒副作用11例、消化系统毒副作用10例;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发生血液系统毒副作用20例、消化系统毒副作用10例。结论积极抗肿瘤治疗较BSC能明显提高老年晚期NSCLC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且一线化疗、手术联合化疗是老年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此外,在接受多种抗肿瘤治疗时需警惕血液、消化系统毒副作用的发生。

    2021年08期 v.29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迷走神经张力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周祖东;朱承莹;高振云;漆军华;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属于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OSAHS状态下反复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及紊乱的睡眠结构可导致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紊乱,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目前关于OSAHS病情严重程度对迷走神经张力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老年OSAHS患者迷走神经张力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就诊的老年OSAHS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其分为轻度组(AHI为5~14次/h,40例)、中度组(AHI为15~29次/h,58例)和重度组(AHI≥30次/h,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包括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Tmax)、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_2)]、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包括24 h连续所有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节段中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心率减速力(DC)]。结果中度组、重度组患者Tmax长于轻度组,LSaO_2、DC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SDNN、SDANN、HF低于轻度组,LF/HF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Tmax长于中度组,LSaO_2、DC低于中度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OSAHS患者DC与年龄、AHI、Tmax、LF/HF呈负相关,与LSaO_2、HF呈正相关(P<0.05);校正年龄后,DC与AHI、Tmax、LF/HF呈负相关,与 LSaO_2、HF 呈正相关(P<0.05)。AHI与Tmax、LF/HF 呈正相关,与 LSaO_2、SDNN、SDANN、HF 呈负相关(P<0.05);校正年龄后,AHI与 Tmax、LF/HF呈正相关,与 LSaO_2、SDNN、SDANN、HF 呈负相关(P<0.05) 。结论老年OSAHS患者迷走神经张力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2021年08期 v.29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体质指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在肥厚型心肌病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陈鹏;江峰;杨洋;夏艳霞;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机体在睡眠期间因呼吸气流减少而导致的睡眠障碍,其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影响迷走神经活性,进而损伤血管舒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寻找一种指标来预测HCM并发OSAHS高风险人群至关重要。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HCM并发OSAH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2020年武汉市第七医院收治的HCM合并OSAHS患者7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单纯HCM患者1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患者并发OSAHS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年龄、BMI、eGFR对HCM患者并发OSAHS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BMI、收缩压及血肌酐(Scr)水平高于对照组,eGFR、左心室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25,95%CI(1.131,1.795)]、BMI[OR=1.956,95%CI(1.369,2.795)]、eGFR[OR=0.663,95%CI(0.523,0.840)]是HCM患者并发OSAHS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I、eGFR预测HCM患者并发OSAH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95%CI(0.672,0.833)]、0.789[95%CI(0.702,0.887)],而年龄相应的AUC仅为0.543。结论 HCM并发OSAHS患者BMI较高,而eGFR较低。BMI、eGFR是HCM患者并发OSAHS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二者对HCM并发OSAHS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1年08期 v.2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栓弹力图在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郝京霞;张英谦;

    背景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抗血小板治疗在川崎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部分患儿因发生了药物抵抗未达到治疗目的。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均在发热第5~10天内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泡腾片或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常规剂量治疗方法: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0~50 mg·kg~(-1)·d~(-1),热退48~72 h炎症指标降至参考范围后改为3~5 mg·kg~(-1)·d~(-1);双嘧达莫使用剂量为3~5 mg·kg~(-1)·d~(-1)。常规剂量治疗2周后,对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儿,调整阿司匹林剂量为15 mg·kg~(-1)·d~(-1);对于存在双嘧达莫抵抗的患儿,调整双嘧达莫剂量为10 mg·kg~(-1)·d~(-1)。根据患儿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根据患儿双嘧达莫抵抗情况将其分为双嘧达莫抵抗组和双嘧达莫敏感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和服用双嘧达莫患儿的药物抵抗率。比较所有患儿常规剂量治疗前及常规剂量治疗2周后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血块最大振幅(MA)、α角]。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患儿常规剂量治疗2周后(调整剂量前)、调整剂量治疗2周后(调整剂量后)TEG参数、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栓形成率。比较双嘧达莫抵抗组和双嘧达莫敏感组患儿调整剂量前、调整剂量后TEG参数、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栓形成率。结果 92例患儿中,服用阿司匹林64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17例),服用双嘧达莫28例(发生双嘧达莫抵抗10例)。服用阿司匹林患儿的药物抵抗率与服用双嘧达莫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常规剂量治疗2周后R、K长于常规剂量治疗前,MA、α角小于常规剂量治疗前(P <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患儿调整剂量后R、K长于调整剂量前,MA、α角小于调整剂量前,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调整剂量前(P <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患儿调整剂量前R、K短于阿司匹林敏感组,MA、α角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 <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患儿调整剂量后MA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 <0.05);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患儿调整剂量后R、K、α角、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嘧达莫抵抗组患儿调整剂量后R、K长于调整剂量前,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调整剂量前(P <0.05)。双嘧达莫抵抗组患儿调整剂量前R、K短于双嘧达莫敏感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双嘧达莫敏感组(P <0.05);双嘧达莫抵抗组和双嘧达莫敏感组患儿调整剂量前MA、α角及调整剂量后R、K、MA、α角、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有助于发现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从而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以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这对早期个体化干预川崎病患儿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

    2021年08期 v.29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医学循证

  • 联用不同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基于1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李洪峥;滕羽鸥;杨光;赵鑫;傅梦薇;陈恒文;

    背景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对疾病预后亦具有重要影响。近年研究表明,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尚无系统评价,也未进一步分析不同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效果的差异。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联用不同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旨在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2005-02-21至2020-04-3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主要结局指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次要结局指标为三酰甘油(TG),安全性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主要有效成分不同分为以红花总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总黄酮亚组)和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亚组),并进行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计109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54例,对照组5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LDL-C降低幅度[均数差(MD)=-0.60,95%CI(-0.72,-0.49),P<0.000 01]、TC降低幅度[MD=-0.79,95%CI(-0.98,-0.59),P<0.000 01]、TG降低幅度[MD=-0.57,95%CI(-0.73,-0.41),P<0.000 01]、HDL-C升高幅度[MD=0.28,95%CI(0.17,0.40),P<0.000 01]大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总黄酮亚组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亚组患者LDL-C、TC、TG降低幅度及HDL-C升高幅度均大于常规组(P<0.05)。且报道HDL-C的红花总黄酮亚组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亚组间有统计学异质性(I~2=77.6%,P=0.0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46,95%CI(0.54,3.93),P=0.45]。结论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LDL-C、TC、TG水平,升高HDL-C水平,纠正血脂异常,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且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可能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获益更大。

    2021年08期 v.2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5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白介素17表达量与肺癌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谢晟;柯常江;黄永军;龙升华;

    背景白介素17(IL-17)在癌症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关于IL-17表达量与肺癌患者预后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IL-17表达量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关于IL-17表达量与肺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两位研究员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采用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共包含4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L-17高表达是肺癌患者总生存[HR=1.82,95%CI(1.44,2.29)]、无病生存[HR=2.41,95%CI(1.42,4.08)]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IL-17高表达是肺癌患者总生存、无病生存的危险因素。

    2021年08期 v.29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熄风化痰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效果研究

    胡建琴;何健;

    背景急性脑梗死(ACI)后痉挛型偏瘫发生率不断增加,且约90%的患者可在发生偏瘫后21 d内出现肢体痉挛。但常规康复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且部分患者容易失去坚持治疗的信心,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ACI后痉挛型偏瘫患者治疗的新趋势。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熄风化痰通络扶正汤治疗ACI后痉挛型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ACI后痉挛型偏瘫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54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给予常规康复+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C组给予常规康复+熄风化痰通络扶正汤内服治疗,D组给予常规康复+醒脑开窍针刺法+熄风化痰通络扶正汤内服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B组、C组(P <0.05)。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A组(P <0.05);D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B组、C组(P <0.05)。A组、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 <0.05)。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FMA、MBI评分高于A组(P <0.05);D组患者治疗后FMA、MBI评分高于B组、C组(P <0.05)。A组、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FMA、MBI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5)。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熄风化痰通络扶正汤内服治疗可提高ACI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可靠。

    2021年08期 v.29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肾脑相济”理论探讨调神益智针刺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安成飞;李泽芳;尹春胜;杜宇征;赵琦;

    近年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故探索有效治疗PSCI的方法迫在眉睫。目前,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在PSCI防治方面的作用已引起国际关注。PSCI在中医学中属"中风后痴呆"范畴,其与脑和肾的关系极为密切,其病机为肾虚髓减、神机失用。石学敏院士基于"肾脑相济"理论创立了调神益智针刺法。笔者基于既往文献阐述了"肾脑相济"理论与PSCI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及调神益智针刺法在PSCI中的应用,旨在为PSCI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8期 v.29 95-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92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医化痰散结化瘀联合审因论治肺小结节的思路探讨

    曾丛桃;蔡成森;王连忠;李士涛;邢介锋;王珺;

    近年来,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升高,鉴于西医检查诊断肺小结节的特异度不高,且随访、观察存在延误治疗的风险,手术切除的误切概率又高,因此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寻求一条可行的中医治疗肺小结节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肺小结节审因论治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指南,但在化痰散结化瘀治疗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因此,本文就化痰散结化瘀联合审因论治肺小结节的思路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年08期 v.29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87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用药指导

  • 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后心脑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邱皓;

    背景近年随着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药品费用在患者就医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北京市于2019年率先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旨在净化药品流通环境、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的以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药品集中采购后心脑血管药物使用情况、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落实情况,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从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2018年4月—2020年9月(药品集中采购前后30个月)心脑血管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记录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集中采购前后心脑血管药物情况及降价幅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分析药品集中采购前1年(2018年4—2019年3月)与药品集中采购后1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心脑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各药品品规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中心脑血管药物采购量及采购费用变化趋势。采用判断抽样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名全科医生和2名药剂师,根据受访者意愿,采用录音、现场记录及访谈后立刻回忆记录等方式进行访谈,随后对资料进行分类处理。结果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种心脑血管药物中集中采购目录内药品9种,非集中采购目录内药品5种。集中采购目录内药品中DDDs上升幅度排名前三的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分别为531.91%、451.02%、265.43%;非集中采购目录内药品除瑞舒伐他汀钙片(可定)DDDs上升外,其他4种药品DDDs均下降。心脑血管药物DDC下降幅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氯沙坦钾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分别为-88.14%、-76.67%、-71.60%。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药品集中采购前,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中心脑血管药物采购量呈现下降趋势(β1=-784.90),采购费用呈上升趋势(β1=8 381.96);药品集中采购后,集中采购目录中心脑血管药物采购量即时及长期呈上升趋势(β2=2 022.70),采购费用呈下降趋势(β2=-406 893.40);未来一段时间内,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中心脑血管药物采购量将继续呈上升趋势(β3=5 312.22),采购费用将继续呈下降趋势(β3=-22 517.38)。通过访谈总结出3个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落实情况:(1)患者基本认可集中采购药品;(2)集中采购药品质量问题为患者首要关注点;(3)缺乏多平台长期宣传推广。结论执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集中采购目录内心脑血管药物用量增加、费用降低,进而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推测随着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不断深入,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费用将进一步降低。但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有效落实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保证药品的质量与供应、完善药品采购及反馈平台。

    2021年08期 v.29 104-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神经重症医学科感染患者非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与传播特征分析

    元小冬;张萍淑;刘妍;李妍;耿贺梅;王贺永;张淑清;刘青;

    背景神经重症医学科(NICU)患者常存在意识及肢体运动障碍,多存在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高危感染人群。探索非多重耐药KP的致病毒力、传播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减少多重耐药菌转化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NICU感染患者非多重耐药KP毒力基因分布与传播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8年开滦总医院收治的93例NICU感染患者的非多重耐药KP 94株,所有KP应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选出其中无同源性的KP 3株,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1株,分别编号为P20、P39、P66;2018年,选出与P66为同一流行克隆系的KP 2株,分别编号为P90、P91,且P90与P91为同一克隆株。将5株非多重耐药KP进行二代、三代全基因组测序,将所得的基因组测序结果上传至NCBI的prokaryotic annotation pipeline系统进行基因组预测基因注释,并应用BLAST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获取病原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基因注释结果。结果将NICU感染患者5株非多重耐药KP的基因组测序结果与VFDB进行比对,结果显示,5株非多重耐药KP中共筛选出6大类52种毒力基因,包括黏附类17种(32.7%)、分泌系统类15种(28.8%)、铁吸收类15种(28.8%)、调节类3种(5.8%)、内毒素类1种(1.9%)、侵入类1种(1.9%);其中P20携带毒力基因19种(36.5%)、P39携带毒力基因18种(34.6%)、P66携带毒力基因2种(3.8%)、P90携带毒力基因47种(90.4%)、P91携带毒力基因49种(94.2%)。NICU感染患者非多重耐药KP的基因注释结果显示:(1)黏附类毒力基因:P90、P91 中均检出 fimA、fimB、fimC、fimE、fimF、fimG、fimH、fimI、ecpB、ecpE、ecpR、mrkA、mrkB、mrkD、mrkF、yagZ/ecpA、fliY 基因各1个,P20、P39 中仅检出1个fliY 基因,P66未检出此类毒力基因。(2)铁吸收类毒力基因:在同一克隆株P90、P91中均检出fepB、fepC、fepD、fepG、entA、entB、entS、iroE、ybtA、ybtX、sitB、sitC基因各1个,P90还检出1个ybtT基因,其同一流行克隆系P66检出iucB、iroC基因各1个,P20、P39均未检出此类毒力基因。(3)分泌系统类毒力基因:P20、P39、P90、P91中均检出ECS88-3547、pulB、pulD、pulH、pulI、pulJ、pulK、pulM、pulN、pulO、pulS 基因各1个,P20、P90、P91 均检出 1个EC55989-3327基因,P20、P39、P91均检出pulC、pulG基因,P91检出1个EC55989-3335基因,P66未检出此类毒力基因。(4)调节类毒力基因:P20、P39、P90、P91中均检出fur、PMI0229基因各1个,P90、P91还各检出1个phoP基因,P66未检出此类毒力基因。(5)在P20、P39、P90、P91中均检出1个内毒素类毒力基因(kdsA基因)和1个侵入类毒力基因(Z1307基因)。NICU患者5株非多重耐药KP全基因组中,黏附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包括Ⅰ型菌毛(fimA、fimB、fimC、fimE、fimF、fimG、fimH、fimI)、Ⅲ型菌毛(mrkA、mrkB、mrkD、mrkF)、大肠杆菌菌毛ECP (ecpB、ecpE、ecpR、yagZ/ecpA)、腹膜鞭毛A Ⅰ 139(fliY);铁吸收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包括肠杆菌素(entA、entB、entS、fepB、fepC、fepD、fepG)、耶尔西菌素(ybtA、ybtT、ybtX)、气杆菌素(iucB)、沙门菌素(iroC、iroE)、铁/锰酶转运(sitB、sitC);分泌系统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包括Ⅱ型分泌系统(T2SS) (pulB、pulC、pulD、pulG、pulH、pulI、pulJ、pulK、pulM、pulN、pulO、pul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 (EC55989-3327、EC55989-3335、ECS88-3547);调节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包括Fur(fur)、PhoPQ(phoP)、ABC转运蛋白通透酶(PMI0029);内毒素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为LOS(kdsA);侵入类毒力基因表达的毒力因子为OmpA(Z1307)。结论 NICU感染患者非多重耐药KP中携带着大量的致病毒力基因,主要为黏附类、铁吸收类、分泌系统类毒力基因,还有少量的调节类、内毒素类、侵入类毒力基因。黏附类和铁吸收类毒力基因以克隆方式进行传播,这也是以克隆传代的KP株具有产生更强致病毒力的遗传学基础。

    2021年08期 v.29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及草绿色链球菌耐药率分析

    朱明;董志强;张沫;朱国平;

    背景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患者威胁较大,多由各种病原菌引起,其中草绿色链球菌是常见的一种,而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及分析相关病原菌耐药率有利于患者的高效治疗。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及草绿色链球菌耐药率。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蕲春县李时珍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对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同时检测草绿色链球菌对常用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105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使用种类有23种,共使用195例次,其中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96例次(49.2%)、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92例次(47.2%)、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7例次(3.6%)。使用频度前7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815.3)、呱拉西林/他唑巴坦(740.9)、左氧氟沙星(656.8)、头孢替安(163.1)、头孢呋辛(136.9)、氨曲南(126.8)、复方新诺明(110.9)。共筛出2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84株(78.0%),革兰阴性菌42株(17.8%),真菌10株(4.2%)。共分离出42株草绿色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总耐药率前5位药物从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54.8%)、头孢曲松(52.4%)、复方新诺明(45.2%)、头孢替坦(21.4%)、环丙沙星(21.4%),但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不耐药。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主要为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和限制级抗菌药物,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频度最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草绿色链球菌耐药率最高的药物为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曲松,但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不耐药。

    2021年08期 v.29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病例研究

  • POEMS综合征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张广娟;张欣;李锐;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与浆细胞异常有关的副肿瘤综合征,累及多个系统,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误诊率及漏诊率均较高。目前POEM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并结合既往文献探讨该病的诊疗特点,以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2021年08期 v.29 122-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鞍区神经节细胞瘤误诊为垂体腺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南成睿;张岩;赵宗茂;刘力强;连宏光;郝增方;

    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神经节上皮肿瘤,起源于神经节细胞,好发于第三脑室、颞叶、额叶,极少在鞍区发病。鞍区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垂体腺瘤相似。本文就1例鞍区神经节细胞瘤误诊为垂体腺瘤的患者进行报道并进行文献复习,提示仅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很难在术前诊断鞍区神经节细胞瘤,极易误诊为垂体腺瘤,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鞍区神经节细胞瘤存在的可能。

    2021年08期 v.2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新进展

  • 高海拔地区世居居民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

    李杰;米玛国杰;赵英强;

    高血压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发慢性病之一,且高海拔地区(海拔≥2 500 m)居民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寒冷等地理因素及机体为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代偿机制而导致高血压形成机制不同于平原地区,且急性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人群和高海拔地区世居居民的高血压机制也有所区别。目前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世居居民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受高血压形成机制和机体代偿机制的影响,且有效降压药物的循证证据并不多。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了高海拔地区世居居民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阻滞剂相对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2021年08期 v.29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机制及中西药疗效的研究进展

    袁阳;袁芳;郑权;郭华;李枝;何成诗;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以慢性持续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哮喘,其气道炎症机制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治疗CVA需长期维持用药,且停药后易复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CVA,并发现中药具有减少病情复发次数以及缩短疗程等优势。本文就CVA的发病机制及中西药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8期 v.29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659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权威发布——数据“说”糖尿病

    <正>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80—2017年,我国进行了多次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具体数据见下图。2015—2017年,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5 880名≥18岁成年人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基于WHO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年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298亿(其中男性0.704亿,女性0.594亿)。

    2021年08期 v.29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基层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基层临床应用建议

    <正>1适用人群1.1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用于降低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包括:(1)既往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治疗、收缩压> 95 mm Hg(1 mm Hg=0.133 k Pa)、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Ⅲ级、仍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可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替代ACEI/ARB;(2)既往未使用ACEI/ARB、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应用适应证、无禁忌证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可优先使用ARNI。

    2021年08期 v.2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招募青年编委

    本刊编辑部;

    <正>《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为了提高杂志学术质量,扩大杂志品牌影响,更好地开展学术推广活动,我社诚挚聘请心、脑、肺、血管疾病学科领域优秀医务工作者为青年编委。青年编委人选具体要求如下(1)年龄在48周岁以下;(2)拥有医学相关博士学位;(3)2018—2020年,以第一作者在双核心或三核心(科技核心、中文核心、CSCD的任两种/三种核心)期刊发文3篇以上或SCI(3分以上)发文1篇以上;

    2021年08期 v.29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绿色通道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需求,《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开通了投稿绿色通道,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稿件编辑部将提供优化研究设计方案、优化统计学处理、优化参考文献等编辑深加工服务并由资深编辑负责论文的修改、润色,享受优先审稿、优先外审、优先出版及减免版面费等优惠政策,欢迎您积极踊跃投稿!(1)最新权威指南/指南解读、述评、Meta分析/系统评价类型文章,其中确有重大指导作用者缴费后1~2个月优先出版;

    2021年08期 v.29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