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群欢;李淑娴;陈舒欣;裴瑞雪;彭玉姣;祝美珍;
目的 基于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分析清脑益元汤减轻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CII)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3年10月—2024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每组24只。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MCAO模型,空白组大鼠不进行手术,假手术组大鼠在颈动脉处插入线栓。此外,清脑益元汤组大鼠给予清脑益元汤灌胃,尼莫地平组大鼠给予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术后1、3、7 d,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特征,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磷酸化PERK(p-PERK)、磷酸化eIF2α(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大鼠术后1 d缺血核心区神经元核固缩较少,细胞质出现空泡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张;术后3 d坏死区细胞核固缩,散在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术后7 d可见散在新生毛细血管,坏死区细胞核结构稍清晰。与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比较,清脑益元汤组大鼠术后1 d缺血核心区少见神经元核固缩及细胞质空泡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张;术后3 d少见坏死区细胞核固缩及微血管内血栓;术后7 d新生毛细血管增多,坏死区细胞核结构较清晰。术后1、3、7 d,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少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少于尼莫地平组(P<0.05)。术后1、3、7 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术后1、3、7 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 清脑益元汤可通过调控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减轻内质网应激(ERS),从而减少MCAO模型大鼠神经元凋亡,进而减轻其CII。
2025年10期 v.3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武相;范尧夫;包薇萍;
目的 探讨头针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8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PNF技术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PNF技术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PNF技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头针疗法联合PNF技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步态指标(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FMA-LE评分、BBS评分、mBI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FMA-LE评分、BBS评分、mBI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两组FMA-LE评分、BBS评分、mBI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PNF技术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两组步频、步速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步幅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步态周期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联合组步频、步速快于PNF技术组,步幅长于PNF技术组,步态周期短于PNF技术组(P<0.05)。结论 头针疗法联合PNF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月彩;郭娜飞;刘深龙;张艳霞;郝荣荣;杨婉鑫;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2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双抗治疗组(n=51)和序贯治疗组(n=51)。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双抗治疗组患者接受双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1 d,序贯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72 h,而后采用双抗治疗(同双抗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血小板功能指标〔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CD63阳性血小板比例、CD62p阳性血小板比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炎症因子(TNF-α、hs-CRP、IL-6水平)、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序贯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双抗治疗组(Z=-2.156,P=0.031)。治疗后,序贯治疗组P-selectin水平、CD63阳性血小板比例、CD62p阳性血小板比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治疗后,序贯治疗组TNF-α、hs-CRP、IL-6水平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治疗后,序贯治疗组CSS、NIHSS评分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结论 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PIS可提高患者疗效,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025年10期 v.3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瑜;朱佩华;姚万青;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己酮可可碱组(n=59)和常规治疗组(n=59)。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己酮可可碱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增加己酮可可碱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纤维连接蛋白5(FBLN-5)、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度及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MCA)〕、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MMP-9、GFAP低于常规治疗组,NGF、BDNF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SDF-1、FBLN-5、ET-1、VEGF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ACA、MCA、BA、VA血流速度快于常规治疗组,PIMCA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NIHSS、mR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与己酮可可碱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加快脑血流速度,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3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辛在娥;田永芳;王东弟;马爽;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经皮腔内取栓术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治疗组44例与阿司匹林治疗组44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腔内取栓术治疗,术后,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患者服用替格瑞洛片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炎症指标(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Qmean)和阻力指数(RI)〕,血管再通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替格瑞洛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BI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后,替格瑞洛治疗组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Vmax、Qmean大于阿司匹林治疗组,RI小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替格瑞洛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经皮腔内取栓术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可更有效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血管再通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洋;陈光希;黄丹;柯伟;程洪涛;
目的 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5年1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28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取栓术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发生组(66例)和未发生组(21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自助法(重复抽样1 000次)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并绘制校准曲线;采用决策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发生组年龄大于未发生组,有心房颤动史者占比、合并脑白质疏松者占比、侧支循环分级<2级者占比、术中取栓次数≥2次者占比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用时长于未发生组,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LDL-C低于未发生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白质疏松、侧支循环分级、术中取栓次数、手术用时及入院时ASPECTS、NIHSS评分、NLR是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95%CI(0.915~0.981)〕。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χ~2=9.256,P=0.32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为0.02~0.93时,该列线图模型的净获益率>0。结论 本研究基于合并脑白质疏松情况、侧支循环分级、术中取栓次数、手术用时及入院时ASPECTS、NIHSS评分、NLR构建的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拟合程度、临床适用性。
2025年10期 v.3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曼曼;王婷;尤敏;叶子璇;李大进;吴利萍;王伟;
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5年1—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调查营养状况、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抑郁情况、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调查家庭关怀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调查自理能力、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调查平衡能力、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睡眠状况,采用衰弱量表评价躯体衰弱情况、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认知障碍情况,同时存在躯体衰弱和轻度认知障碍定义为认知衰弱。根据认识衰弱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认知衰弱组与无认知衰弱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96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27%。认知衰弱患病率为37.59%(106/282)。无认知衰弱组与认知衰弱组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数量、近1年内跌倒史、用药数量、慢性疼痛、智力活动、规律锻炼、红细胞计数、营养状况、抑郁情况、家庭关怀度、自理能力、平衡能力、睡眠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94,95%CI(1.92~12.71)〕、用药数量〔OR=8.26,95%CI(1.09~62.71)〕、智力活动〔OR=0.26,95%CI(0.11~0.59)〕、规律锻炼〔OR=0.34,95%CI(0.16~0.74)〕、营养状况〔有营养不良风险比营养正常:OR=3.95,95%CI(1.50~10.40);营养不良比营养正常:OR=6.39,95%CI(1.61~25.42)〕、抑郁情况〔OR=2.98,95%CI(1.27~6.96)〕、自理能力〔OR=6.91,95%CI(2.11~22.69)〕、平衡能力〔有一定平衡能力比较好:OR=4.14,95%CI(1.34~12.77)〕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较高,年龄、用药数量、智力活动、规律锻炼、营养状况、抑郁情况、自理能力、平衡能力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10期 v.3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梦玲;田文熙;周颖;沈娟;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积分肌电值、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肌电组(n=43)和联合组(n=43)。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肌电组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后治疗效果,干预前后运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估〕、积分肌电值,干预前及干预后4、8周心理状态〔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估〕。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BBS、HFAC、TGA评分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胫骨肌、腓骨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MSSNS、HAD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MSSNS、HA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4、8周,联合组MSSNS、HADS评分低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能力、积分肌电值,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3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邹怡;胡霞;王刚;
目的 探讨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4年1月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手功能康复组和联合TMS组,各48例。手功能康复组患者实施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TMS组患者在手功能康复组的基础上接受TMS。两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U-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上肢部分评价〕、手握力、总主动活动度(TAM)、上肢运动精确度(肩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前臂关节目标角度偏差)、上肢肌电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和脊髓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干预后,联合TMS组U-FMA、WMFT上肢部分评分高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手握力、TAM大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肩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前臂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小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短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WHOQOL-BREF评分、MBI高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结论 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TMS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助于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手握力、TAM、上肢运动精确度、上肢肌电指标,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丽娜;王月英;史雅儒;葛芳;黄雯;张雅;
目的 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用中药热奄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的14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择时治疗组患者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辰时、酉时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患者避开辰时、酉时的任一时辰用中药热奄包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择时治疗组患肢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择时治疗组MBI、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FMA-UE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缓解患者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2025年10期 v.33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白云;吕翔;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治疗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试验设计,选取2023年1月—2024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因为失访、终止研究脱落4例,最终纳入46例;B组因为失访、终止研究脱落4例,最终纳入46例。A组第1阶段: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洗脱期2周;第2阶段:子午流注理论〔巳时(09:00—11:00)、午时(11:00—13:00)和酉时(17:00—19:00)〕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B组第1阶段: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洗脱期2周;第2阶段: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对照组包括A组第1阶段和B组第2阶段,观察组包括A组第2阶段和B组第1阶段。分别于干预前、第1阶段结束时、洗脱期结束时、第2阶段结束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预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耳穴反应。结果 A组和B组干预前与洗脱期结束时PSQ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及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耳穴皮肤保持完好,未发生破损、过敏反应或炎症反应等。结论 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3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一昕;莫梦婷;张圆;姜宇;常念;张春阳;张綦慧;
卒中后失眠(PSI)为卒中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气的变化贯穿于PSI的整个发病过程。“随变而调气”理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采用不同的调气策略,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基于“随变而调气”理论辨治PSI,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PSI病机分别概括为气逆上冲、内扰于神,营卫气滞、魂神受扰,营卫不足、五神失衡,分别予平肝清肝、重镇安神之调气养神汤,健脾运脾、疏肝解郁之补气运脾汤合逍遥散,补气养血、调和营卫之七福饮合桂枝汤,以期为PSI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