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脑卒中·最佳证据

  • 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吴迎春;王欣雨;谢松霖;严宇璐;邱恋;李玉洁;廖犹犹;杨翔;

    目的 总结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 按照“6S”循证资源金字塔证据模型,计算机检索中国卒中协会网、医脉通、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网站、美国国立指南库、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站、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网站、国际指南协作网站、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关于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及内容提取、质量评价、证据提取与证据等级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5篇,包括指南10篇、专家共识8篇、系统评价7篇。通过证据提取与整合最终形成了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团队建设、康复时机、康复锻炼评估、康复指导、运动方案、运动效果评估与监督6个方面共33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形成了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团队建设、康复时机、康复锻炼评估、康复指导、运动方案、运动效果评估与监督6个方面共33条证据,为后续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案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依据。

    2025年10期 v.3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人工智能

  • 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吴臣义;吴银艳;姜海啸;朱劲龙;

    目的 探讨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小骨窗开颅组与辅助定位组,每组51例。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接受常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辅助定位组患者接受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7 d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前和术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安全性及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结果 辅助定位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小骨窗开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小骨窗开颅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术后7 d,两组SOD、GSH-Px分别高于本组术前,MDA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7 d,辅助定位组SOD、GSH-Px高于小骨窗开颅组,MDA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术后7 d,两组MMP-9、ICAM-1、hs-CRP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7 d,辅助定位组MMP-9、ICAM-1、hs-CRP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MMSE、MoC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6个月,辅助定位组NIHSS评分低于小骨窗开颅组,MMSE、MoCA评分高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小骨窗开颅组与辅助定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6/51)比7.8%(4/51),χ~2=0.443,P=0.505〕。术后6个月,辅助定位组GOS评分优于小骨窗开颅组(Z=3.201,P<0.001)。结论 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预后。

    2025年10期 v.3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陈欧阳;武昌;李进飞;徐娟;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虚拟现实(VR)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VR组(n=51)和rTMS组(n=51)。rTMS组患者接受rTMS治疗,rTMS+VR组患者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联合VR技术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下肢部分评分,手动肌力测试(MMT)评分,不同方向的最大位移,运动诱发电位(MEP)指标(最大振幅、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MS+VR组临床疗效优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NIHSS评分低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FMA上、下肢部分评分及MMT评分高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向前、后、左、右方的最大位移大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最大振幅大于rTMS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短于rTMS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VR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可提高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核心肌群肌力,加速神经信号传导,进而提高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3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神经内镜手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罗孝全;冯浩;杨荣;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收治的HICH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与3D打印联合组,各90例。神经内镜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3D打印联合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效率,术前及术后3 d实验室检查指标〔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IL-6、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前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随访3个月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打印联合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效率高于神经内镜组(P<0.05)。术后3 d,3D打印联合组sIL-2R、IL-6、S100β、NSE水平低于神经内镜组(P<0.05)。术后3 d,两组sIL-2R、IL-6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术前,S100β、NSE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1个月,3D打印联合组NDS评分分别低于神经内镜组,MMSE、ADL量表评分高于神经内镜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ND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MMSE、ADL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术前(P<0.05)。随访3个月,两组再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HICH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炎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认知功能,提高ADL,降低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2025年10期 v.33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发病机制

  • 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多重生物学作用及中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高乐棋;安红伟;

    近年来,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重要的信号传递媒介,在缺血性脑卒中(IS)后炎症调控、神经再生和血管重塑等关键病理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药多种药物分子、多个靶点及综合调控的特征与外泌体的多重调节作用高度契合。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了外泌体在IS中的多重生物学作用及中药调控机制,指出在IS发生过程中,外泌体具有神经保护、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及抑制炎症级联反应等多重生物学作用,而中药治疗IS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外泌体中微小RNA(miRNA)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外泌体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修复神经血管单元(NVU)及调节神经干细胞(NSCs)功能有关。

    2025年10期 v.33 24-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病机及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

    段成思;刘志勇;王振;张盟苑;赵梅娜;史兰云;

    “虚气留滞”指元气亏虚、气血相失导致气、血、津液阻滞经络脉道的病理过程,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核心病机。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PSCI的病机及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指出PSCI始于气虚血瘀损脑络,重于痰瘀胶结伤神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补气培元、活血祛瘀机制发挥作用,为中医药防治PSCI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3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

    曹圣宣;李雯洁;黄颖;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免疫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属“中风”范畴,主要因“阴阳失和”导致气血逆乱、痰瘀阻络所致。本文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指出小胶质细胞的稳态可被视为中医理论“阴平阳秘”的微观体现,小胶质细胞的极化与中医理论“阴阳消长”相似,据此采用中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机体“阴阳失和”状态。

    2025年10期 v.3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治疗

  • 清脑益元汤通过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减轻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欧阳群欢;李淑娴;陈舒欣;裴瑞雪;彭玉姣;祝美珍;

    目的 基于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分析清脑益元汤减轻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CII)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3年10月—2024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每组24只。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MCAO模型,空白组大鼠不进行手术,假手术组大鼠在颈动脉处插入线栓。此外,清脑益元汤组大鼠给予清脑益元汤灌胃,尼莫地平组大鼠给予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术后1、3、7 d,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特征,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磷酸化PERK(p-PERK)、磷酸化eIF2α(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大鼠术后1 d缺血核心区神经元核固缩较少,细胞质出现空泡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张;术后3 d坏死区细胞核固缩,散在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术后7 d可见散在新生毛细血管,坏死区细胞核结构稍清晰。与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比较,清脑益元汤组大鼠术后1 d缺血核心区少见神经元核固缩及细胞质空泡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张;术后3 d少见坏死区细胞核固缩及微血管内血栓;术后7 d新生毛细血管增多,坏死区细胞核结构较清晰。术后1、3、7 d,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少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凋亡神经元数量少于尼莫地平组(P<0.05)。术后1、3、7 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术后1、3、7 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中p-PERK、p-eIF2α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 清脑益元汤可通过调控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减轻内质网应激(ERS),从而减少MCAO模型大鼠神经元凋亡,进而减轻其CII。

    2025年10期 v.3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头针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的影响

    武相;范尧夫;包薇萍;

    目的 探讨头针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8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PNF技术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PNF技术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PNF技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头针疗法联合PNF技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步态指标(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FMA-LE评分、BBS评分、mBI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FMA-LE评分、BBS评分、mBI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两组FMA-LE评分、BBS评分、mBI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PNF技术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步频、步幅、步速、步态周期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两组步频、步速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步幅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步态周期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4周、出院后3个月,联合组步频、步速快于PNF技术组,步幅长于PNF技术组,步态周期短于PNF技术组(P<0.05)。结论 头针疗法联合PNF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王月彩;郭娜飞;刘深龙;张艳霞;郝荣荣;杨婉鑫;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2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双抗治疗组(n=51)和序贯治疗组(n=51)。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双抗治疗组患者接受双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1 d,序贯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72 h,而后采用双抗治疗(同双抗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血小板功能指标〔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CD63阳性血小板比例、CD62p阳性血小板比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炎症因子(TNF-α、hs-CRP、IL-6水平)、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序贯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双抗治疗组(Z=-2.156,P=0.031)。治疗后,序贯治疗组P-selectin水平、CD63阳性血小板比例、CD62p阳性血小板比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治疗后,序贯治疗组TNF-α、hs-CRP、IL-6水平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治疗后,序贯治疗组CSS、NIHSS评分低于双抗治疗组(P<0.05)。结论 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PIS可提高患者疗效,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025年10期 v.3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己酮可可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王瑜;朱佩华;姚万青;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己酮可可碱组(n=59)和常规治疗组(n=59)。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己酮可可碱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增加己酮可可碱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纤维连接蛋白5(FBLN-5)、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度及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MCA)〕、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MMP-9、GFAP低于常规治疗组,NGF、BDNF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SDF-1、FBLN-5、ET-1、VEGF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ACA、MCA、BA、VA血流速度快于常规治疗组,PIMCA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己酮可可碱组NIHSS、mR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与己酮可可碱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加快脑血流速度,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3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经皮腔内取栓术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辛在娥;田永芳;王东弟;马爽;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经皮腔内取栓术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治疗组44例与阿司匹林治疗组44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腔内取栓术治疗,术后,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患者服用替格瑞洛片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炎症指标(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Qmean)和阻力指数(RI)〕,血管再通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替格瑞洛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BI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后,替格瑞洛治疗组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Vmax、Qmean大于阿司匹林治疗组,RI小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替格瑞洛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经皮腔内取栓术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可更有效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血管再通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周洋;陈光希;黄丹;柯伟;程洪涛;

    目的 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5年1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28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取栓术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发生组(66例)和未发生组(21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自助法(重复抽样1 000次)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并绘制校准曲线;采用决策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发生组年龄大于未发生组,有心房颤动史者占比、合并脑白质疏松者占比、侧支循环分级<2级者占比、术中取栓次数≥2次者占比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用时长于未发生组,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LDL-C低于未发生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白质疏松、侧支循环分级、术中取栓次数、手术用时及入院时ASPECTS、NIHSS评分、NLR是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95%CI(0.915~0.981)〕。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χ~2=9.256,P=0.32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为0.02~0.93时,该列线图模型的净获益率>0。结论 本研究基于合并脑白质疏松情况、侧支循环分级、术中取栓次数、手术用时及入院时ASPECTS、NIHSS评分、NLR构建的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H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拟合程度、临床适用性。

    2025年10期 v.3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作者·读者·编者

  •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体重管理相关评估

    <正>为确保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需对个体健康状况、具体需求、风险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估,通常包括个人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人体成分分析、生活方式评估、运动能力评估等。(一)个人史、既往史等相关病史评估。充分了解减重的目的和意愿、个人自律性、可自由支配时间等相关信息,详细询问家族史、出生史,超重/肥胖起始时间及原因,既往减重方法、次数、效果、持续时间等。

    2025年10期 v.33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绿色通道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需求,《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开通了投稿绿色通道,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稿件编辑部将提供优化研究设计方案、优化统计学处理、优化参考文献等编辑深加工服务并由资深编辑负责论文的修改、润色,享受优先审稿、优先外审、优先出版等优惠政策,欢迎您积极踊跃投稿!

    2025年10期 v.33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预后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曾翔;王昆;陈小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中国AIS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5月。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此外,追溯初步收集文献的参考文献,以确保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资料提取;由两名研究人员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变换效应模型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Egger's检验分析报道某个影响因素的数量≥5篇的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涉及2 740例中国AIS静脉溶栓患者(其中1 019例预后不良),其NOS评分为6~8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的OR=1.028,95%CI(1.013~1.044)〕、心房颤动史〔合并的OR=1.674,95%CI(1.573~1.780)〕、高血压史〔合并的OR=3.163,95%CI(2.885~3.467)〕、基线血糖〔合并的OR=1.309,95%CI(1.125~1.52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的OR=1.281,95%CI(1.146~1.431)〕、症状性出血转化〔合并的OR=2.831,95%CI(1.771~4.528)〕、发病至溶栓时间〔合并的OR=1.007,95%CI(1.002~1.013)〕是中国AIS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变换效应模型后,各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报道年龄、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P值均>0.05),而报道发病至溶栓时间的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年龄增长、有心房颤动史、有高血压史、基线血糖升高、溶栓前NIHSS评分升高、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是中国AIS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5年10期 v.3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营养状况与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陈姿洁;任瑞芳;张平;刘欢欢;苗成林;宋景贵;

    目的 探讨营养状况与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首发AIS患者37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1年时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27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9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营养状况与首发AI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BMI、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营养状况可能是首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状况是首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轻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营养不良均是首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5年10期 v.3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sST2、Lp-PLA2、IG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关系研究

    陈洋;耿德勤;

    目的 探究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ACI患者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00例为健康组。根据ACI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亚组(n=64)、中度亚组(n=94)和重度亚组(n=42)。根据ACI患者随访6个月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157)和预后不良亚组(n=43)。比较ACI组和健康组一般资料及sST2、Lp-PLA2、IGF-1水平,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sST2、Lp-PLA2、IGF-1水平,ACI患者sST2、Lp-PLA2、IGF-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C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CI组sST2、Lp-PLA2水平高于健康组,IGF-1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中度亚组sST2、Lp-PLA2水平高于轻度亚组,IGF-1水平低于轻度亚组(P<0.05);重度亚组sST2、Lp-PLA2水平高于轻度亚组、中度亚组,IGF-1水平低于轻度亚组、中度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sST2、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亚组年龄、梗死面积大于预后良好亚组,糖尿病发生率、收缩压、NIHSS评分及sST2、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亚组,IGF-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发病至入院时间、梗死面积、NIHSS评分及sST2、Lp-PLA2、IGF-1水平是AC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sST2、Lp-PLA2水平升高,IGF-1水平降低,三者均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且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10期 v.3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清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40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研究

    赵锦程;王星;李起超;彭晓辉;安明华;吴磊;王永恒;

    目的 分析血清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40(BHLHE40)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6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复发组(n=303)和复发组(n=63)。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清BHLHE40水平对AIS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非复发组与复发组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有卒中史者占比、TOAST分型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血清BHLHE40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入院时血清BHLHE40水平是AIS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BHLHE40水平预测AIS患者复发的AUC为0.778〔95%CI(0.705~0.852)〕,最佳截断值为7.5 μg/L,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1.4%。结论 入院时血清BHLHE40水平升高是AIS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且入院时血清BHLHE40水平对AIS患者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0期 v.33 82-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体验的质性研究

    吴岳;刘金玉;时元琴;常海霞;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体验。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4年11月—2025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整理资料,提炼共性,形成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12个亚主题,分别为复发敏感性的感知,包括从认知局限到引起重视、从积极乐观到情绪低落;复发风险因素的感知,包括对危险因素无感、生活习惯不良、合并症控制欠佳、心理负重;复发严重性的感知,包括自身风险评估不准确、工作与经济压力叠加、生活社交减退、心理负担加剧;复发预防的感知,包括探索防范之策、唤醒健康生活觉悟。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复发风险感知知识缺乏、预防复发风险因素的依从性较差、复发风险评估不准确、易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首次发病、首次复发及多次复发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感受及认知存在不同。

    2025年10期 v.3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管理

  • 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王颖臻;李甜;蔡忠香;刘艳;周佳莉;许聪;

    脑卒中已成为社区康复治疗的第二大疾病,多数脑卒中患者因社会参与功能障碍而无法回归既往生活模式。因此,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参与水平成为社区康复的核心目标。本文就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指出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水平较低,而运动训练、职业治疗、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我管理计划、混合干预、中医针灸疗法等干预措施可提高其社会参与水平,这可为制定提高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欣月;张伟;陈爱娣;陈晨;陈思;王富琴;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24年7—9月选取扬州市中医院、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无锡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和中文版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与中文版ZBI总分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7%。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为(81.6±11.7)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维度得分为(39.2±6.2)分、内心体验维度得分为(26.0±4.4)分、寻求支持维度得分为(16.4±3.4)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年收入、每天照护时长、照顾时间、照顾人数及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医疗保险类型、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发生次数患者的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与中文版ZBI总分呈负相关(r=-0.56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每天照护时长、照顾时间、患者居住地、患者脑卒中发生次数、中文版ZBI总分是照顾者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赋能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文化程度、每天照护时长、照顾时间、照顾负担、患者居住地、患者脑卒中发生次数是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赋能水平的影响因素。

    2025年10期 v.33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的影响

    赵云肖;郑子秀;蒋晓岚;马江帆;张峥;张春娟;于从;

    目的 探讨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5—1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7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组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组,各86例。常规健康教育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萨提亚沟通模式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持续干预3周,共6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ACP准备度〔采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量表(ACPRS)评价〕、生命意义感〔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评价〕及预先指示知识水平(采用预先指示知识量表评价)。结果 干预过程中,常规健康教育组因个人原因脱落1例、因失访脱落1例;萨提亚沟通模式组因疾病加重退出2例,最终纳入常规健康教育组84例,萨提亚沟通模式组84例。干预方法与时间在态度、意愿、动机维度得分及ACPRS总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态度、意愿、动机维度得分及ACPRS总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萨提亚沟通模式组态度、意愿、动机维度得分及ACPRS总分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MLQ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MLQ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萨提亚沟通模式组MLQ评分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预先指示知识量表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预先指示知识量表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萨提亚沟通模式组预先指示知识量表评分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结论 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ACP准备度,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意义感和预先指示知识水平。

    2025年10期 v.33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脑卒中·后遗症

  •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曼曼;王婷;尤敏;叶子璇;李大进;吴利萍;王伟;

    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5年1—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调查营养状况、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抑郁情况、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调查家庭关怀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调查自理能力、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调查平衡能力、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睡眠状况,采用衰弱量表评价躯体衰弱情况、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认知障碍情况,同时存在躯体衰弱和轻度认知障碍定义为认知衰弱。根据认识衰弱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认知衰弱组与无认知衰弱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96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27%。认知衰弱患病率为37.59%(106/282)。无认知衰弱组与认知衰弱组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数量、近1年内跌倒史、用药数量、慢性疼痛、智力活动、规律锻炼、红细胞计数、营养状况、抑郁情况、家庭关怀度、自理能力、平衡能力、睡眠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94,95%CI(1.92~12.71)〕、用药数量〔OR=8.26,95%CI(1.09~62.71)〕、智力活动〔OR=0.26,95%CI(0.11~0.59)〕、规律锻炼〔OR=0.34,95%CI(0.16~0.74)〕、营养状况〔有营养不良风险比营养正常:OR=3.95,95%CI(1.50~10.40);营养不良比营养正常:OR=6.39,95%CI(1.61~25.42)〕、抑郁情况〔OR=2.98,95%CI(1.27~6.96)〕、自理能力〔OR=6.91,95%CI(2.11~22.69)〕、平衡能力〔有一定平衡能力比较好:OR=4.14,95%CI(1.34~12.77)〕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较高,年龄、用药数量、智力活动、规律锻炼、营养状况、抑郁情况、自理能力、平衡能力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5年10期 v.3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积分肌电值、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梦玲;田文熙;周颖;沈娟;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积分肌电值、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肌电组(n=43)和联合组(n=43)。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肌电组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后治疗效果,干预前后运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估〕、积分肌电值,干预前及干预后4、8周心理状态〔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估〕。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BBS、HFAC、TGA评分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胫骨肌、腓骨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MSSNS、HAD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MSSNS、HA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4、8周,联合组MSSNS、HADS评分低于肌电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肌电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能力、积分肌电值,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3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邹怡;胡霞;王刚;

    目的 探讨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4年1月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手功能康复组和联合TMS组,各48例。手功能康复组患者实施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TMS组患者在手功能康复组的基础上接受TMS。两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U-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上肢部分评价〕、手握力、总主动活动度(TAM)、上肢运动精确度(肩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前臂关节目标角度偏差)、上肢肌电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和脊髓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干预后,联合TMS组U-FMA、WMFT上肢部分评分高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手握力、TAM大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肩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前臂关节目标角度偏差小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短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干预后,联合TMS组WHOQOL-BREF评分、MBI高于手功能康复组(P<0.05)。结论 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TMS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助于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手握力、TAM、上肢运动精确度、上肢肌电指标,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5年10期 v.33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用中药热奄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王丽娜;王月英;史雅儒;葛芳;黄雯;张雅;

    目的 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用中药热奄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的14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择时治疗组患者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辰时、酉时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患者避开辰时、酉时的任一时辰用中药热奄包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择时治疗组患肢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VAS、肿胀程度等级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择时治疗组MBI、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FMA-UE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缓解患者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2025年10期 v.33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治疗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交叉研究

    白云;吕翔;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治疗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试验设计,选取2023年1月—2024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因为失访、终止研究脱落4例,最终纳入46例;B组因为失访、终止研究脱落4例,最终纳入46例。A组第1阶段: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洗脱期2周;第2阶段:子午流注理论〔巳时(09:00—11:00)、午时(11:00—13:00)和酉时(17:00—19:00)〕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B组第1阶段: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洗脱期2周;第2阶段:磁石耳穴压豆2个疗程。对照组包括A组第1阶段和B组第2阶段,观察组包括A组第2阶段和B组第1阶段。分别于干预前、第1阶段结束时、洗脱期结束时、第2阶段结束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预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耳穴反应。结果 A组和B组干预前与洗脱期结束时PSQ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及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耳穴皮肤保持完好,未发生破损、过敏反应或炎症反应等。结论 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磁石耳穴压豆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3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随变而调气”理论辨治卒中后失眠

    马一昕;莫梦婷;张圆;姜宇;常念;张春阳;张綦慧;

    卒中后失眠(PSI)为卒中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气的变化贯穿于PSI的整个发病过程。“随变而调气”理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采用不同的调气策略,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基于“随变而调气”理论辨治PSI,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PSI病机分别概括为气逆上冲、内扰于神,营卫气滞、魂神受扰,营卫不足、五神失衡,分别予平肝清肝、重镇安神之调气养神汤,健脾运脾、疏肝解郁之补气运脾汤合逍遥散,补气养血、调和营卫之七福饮合桂枝汤,以期为PSI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数据“说”脑血管病

    <正>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 B D)2021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共有2 634万例脑卒中患者,比1990年增加145.4%。对于不同亚型脑卒中,2021年患者人数增加最多的是缺血性脑卒中(216.3%),其次是出血性脑卒中(40.8%)、蛛网膜下腔出血(19.8%);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01.4/10万,其中年龄标化患病率较高的是缺血性脑卒中(1 018.8/10万),其次是出血性脑卒中(222.1/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68.9/10万)。

    2025年10期 v.3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