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遗传性共济失调患儿一例报道及康复治疗体会
钱雪1,何俊1,胡翠琴2,庄任1,周积江1,张宇时1,杨青青1
1.213000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
2.210000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通信作者:何俊
钱雪,何俊,胡翠琴,等.遗传性共济失调患儿一例报道及康复治疗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11):113-116.
QIAN X,HE J,HU C Q,et al.A child with hereditary ataxia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xperience[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8,26(11):113-116.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且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大类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10%~15%,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伤[1]。目前,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辅以非药物干预,主要包括日常护理、社会心理支持等,但尚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且药物治疗也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了一例遗传性共济失调患儿,其发病年龄早,入院时存在步行、平衡、转移、吞咽等多方面康复问题,于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采用精准评估技术和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短时间内各方面功能均得到改善,并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1 病历简介
1.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因“步行不稳3年,进行性加重2个月”于2018-04-21入住常州市德安医院。患儿2015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敢下楼梯,夜间睡眠中阵发性肌肉剧烈抖动,可自行缓解,伴有学习能力下降,遂就诊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及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故未能诊断及治疗。2016年患儿症状加重至不能完成写字、用筷等精细动作,平地步行不稳,偶有摔倒,先后就诊于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再次检查颅脑MRI示小脑萎缩,部分大脑脑沟明显,仍未能明确诊断,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未有好转。2017年患儿出现饮水偶有呛咳,言语不清,音调高亢,不能独立完成坐站,遂就诊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动态突变基因检测:SCA2基因编码区CAG n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异常,为15/49次,确诊为遗传性共济失调2型(SCA2);给予氯硝西泮、他替瑞林对症治疗,同时建议康复治疗。此后1年就诊于常州市残联康复中心,患儿症状仍持续加重,近2个月四肢、躯干动作夸大,静态姿势稳定性差,不能独立步行,大便控制欠佳,排尿尚可自控,遂就诊于常州市德安医院。入院后患儿意识清,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未婚未育。患儿奶奶、大姑、三姑有类似症状,临床未确诊;患儿父亲30岁开始出现步行无力,目前生活可以自理,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行基因检测:SCA2基因编码区CAG n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异常,为13/49次,确诊为SCA2。
1.2 诊断 (1)功能诊断:①步行障碍;②构音障碍;③吞咽障碍;④活动与参与受限。(2)临床诊断:SCA2(ICD10:G11.904)。(3)诊断依据:①家族中多人存在类似症状,其父亲已确诊;②临床表现可见步行不稳,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障碍;③基因检测报告。
1.3 康复专科评定 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理念[2]进行康复评定。
1.3.1 身体结构与功能 患儿意识清晰,注意力不易集中,近期出现轻度记忆障碍,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表(MMSE)评分27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17分,韦氏儿童智力测验IQ 58分,轻度缺损。共济失调量表[3]评分53分;关节活动度(ROM)受限,可被动活动至中立位,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显示小腿三头肌(伸膝位)肌张力1+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为1级,数字化步态分析(扶持下)为步态异常;眼球运动减慢,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分20分(脚趾本体感觉减退);Berg平衡量表评分10分,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4]:静态扶持站立重心偏后,动态未能完成;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表面肌电测试右侧屈肘最大等长收缩为肱三、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5]312/655;言语欠清晰,构音障碍评价总结表共9个a级;悬雍垂向右侧偏移,咽反射存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24分,洼田饮水试验3级(30 ml温开水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吞咽造影评分6分,颏下、舌骨下肌群及环咽肌协调能力差[6],无线表面肌电提示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力量不足,运动时相延迟[7]。
1.3.2 活动与参与 患儿坐站转移困难,静态姿势不能维持,肢体控制障碍,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运动评分[8-9]24.6分,BTE Primus多功能康复系统提示左手抓握协同收缩率差[10]。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15分。
1.3.3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有医保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父母配合治疗程度较好。母亲情绪较不稳定,与患儿说话语气较急躁;周一到周五白天由外婆照顾,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加拿大作业表现测量表[11-12]表现评分3.2分,满意度评分3分。
1.4 康复目标 (1)短期康复目标:改善患儿转移能力及桌面作业能力(包括坐位平衡,坐位下游戏、学习,坐位下进食、安全吞咽,坐位下交流),争取日常生活达到基本自理;实现家居改建,为患儿返家生活自理创造条件。(2)长期康复目标:预防并发症、延缓功能障碍和继发性损伤,实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1.5 康复计划 运用全方位密集太空衣治疗[13-14]、数字化步态反馈训练、BTE Primus工作模拟训练等新技术和家居改建,结合常规运动再学习、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吞咽手法、电刺激训练、构音障碍手法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加强患儿平衡能力、转移能力、步行能力及改善吞咽功能,争取日常生活达到基本自理。
1.6 康复方案
1.6.1 改善转移能力 (1)强化躯干稳定性: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下头控训练、悬吊下四点跪位躯干稳定训练;坐站转移训练,在病房结合患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指导和监督正确的坐、站、转移方法,改变患儿使用爆发力式的坐站,以提高稳定性;(2)下肢运动能力训练:太空衣+数字化步态分析跑台;太空衣+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反馈;太空衣+拾物训练;(3)侧方步行训练:利用扶手进行侧方步行训练,予以整体监护,及时纠正错误行走姿势;(4)环境改造:增加楼梯、室内墙面扶手,设计路线;(5)轮椅训练:轮椅驱动指导,训练患儿安全使用轮椅;(6)康复护理:加强24 h姿势管理,患儿在病房进行实际日常生活,特别是转移和行走时,专人再旁指导和监督,减少异常模式,强化正确模式的输入和习惯的养成,巩固康复治疗效果,防止跌倒。
1.6.2 改善桌面作业能力 (1)坐位平衡训练:太空衣+BTE Primus多功能工作模拟多任务训练。(2)手眼协调、自理能力:无线表面肌电+太空衣+运动再学习[15];任务导向性训练:进食、穿脱衣、修饰、排便、如厕;直接摄食训练:教会患儿正确进食体位(如上臂支撑在桌面以增加其稳定性、防止上肢震颤导致食物洒落)、选择合适的食物形态、正确使用进食辅具(如吸盘碗和粗柄勺)、掌控好进食速度;穿脱衣训练:将患儿纽扣式衣服改为魔术贴,并训练其独自穿脱;排便:指导患儿进行盆底肌训练,2次/d,并于每日早餐后半小时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规律排便,提高其控便能力。(3)认知功能训练:个人爱好(如围棋、英语交流、绘画)潜力的挖掘。(4)吞咽功能训练:餐前进食冰刺激,其可通过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以防止咽、喉、腭、舌肌的失用性萎缩,保持口、舌、咽、喉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进而促进吞咽功能恢复[16];进餐时结合吞咽代偿训练如低头和侧方吞咽,练习唇舌操(2次/d),结合门德尔松手法[17]进行自由饮水计划,以增加液体摄入并同时改善其主动吞咽功能、加强口腔清洁,5次/d,防止引起肺部感染。(5)言语交流:呼吸训练、发音训练(a/ka/yi长音训练、背唐诗、读卡片)、音乐疗法(唱喜爱歌曲)。(6)环境改造:进食、书写辅具的正确使用。
1.6.3 院外康复建议 (1)家居改建:结合患儿在家中日常活动路线,增加安全措施(如扶手、防滑垫);(2)自由饮水计划教育:加强口腔卫生教育,安全有效进食,防止误吸,预防肺部感染;(3)继续太空衣相关头控、转移、步行等练习,肩部给予泡沫敷料贴以减轻局部压力,保护皮肤;(4)注意力训练:给予患儿感兴趣的活动刺激,如猜谜语、听数字接龙训练、听音乐、歌唱互动等;(5)鼓励患儿借助辅具参与家庭、社区活动;(6)心理疏导:因遗传性共济失调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常持续进展,患儿以及家庭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消极情绪,故需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以微信群的方式增强与患儿家庭沟通、交流,转移不良情绪,及时传递疾病研究的新进展,给予治疗的希望,增加其治疗信心。针对患儿病情对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知识教育,建议每月门诊复诊1次,视患儿活动能力阶段性入院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功能指引。
1.7 康复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15 d共济失调量表评分53分;加拿大作业表现测评量表测试最希望解决转移、进食问题,表现评分4.4分,满意度评分3.2分。康复治疗30 d患儿运动功能、感觉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构音障碍、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见表1;共济失调量表评分62分;加拿大作业表现测评量表测试最希望解决转移问题,表现评分5分,满意度评分4分。ICF评分68分见表2。
表1 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感觉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构音障碍、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Table 1 Evaluation results of motor function, sensory ability, balance ability, coordination ability, dysarthria,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the child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评估内容
|
入院时
|
治疗15 d
|
治疗30 d
|
运动功能
|
踝关节背伸受限,AROM/PROM:0°/0°;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显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1+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为1级;FCA运动功能评分24.6分
|
踝关节背伸受限,AROM/PROM:0°/10°;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显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1+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为3级;FCA运动功能评分44.6分
|
踝关节背伸受限,AROM/PROM:5°/20°;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显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1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为4级;FCA运动功能评分52.6分
|
感觉能力
|
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分20分(脚趾本体感觉减退)
|
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分24分
|
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分24分
|
平衡能力
|
Berg平衡量表评分10分;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静态扶持站立重心偏后,动态未能完成
|
Berg平衡量表评分16分;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静态扶持站立重心偏后,动态控制差
|
Berg平衡量表评分36分;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静态扶持站立重心偏后,动态控制差
|
协调能力
|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表面肌电测试右侧屈肘最大等长收缩:肱三、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312/655;BTE Primus多功能康复系统提示左手抓握协同收缩率差
|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表面肌电测试右侧屈肘最大等长收缩:肱三、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153/320;BTE Primus多功能康复系统提示左手抓握协同收缩率好转
|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表面肌电测试右侧屈肘最大等长收缩:肱三、肱二头肌协同收缩率94.5/310;BTE Primus多功能康复系统提示左手抓握协同收缩率接近正常
|
构音障碍
|
构音障碍评价总结表9个a级
|
构音障碍评价总结表14个a级
|
构音障碍评价总结表14个a级
|
吞咽功能
|
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评分24分;洼田饮水试验3级;吞咽造影评分6分;颏下、舌骨下肌群及环咽肌协调能力差,舌骨上提不充分(-4.37 mm);表面肌电测试: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力量不足,运动时相延迟
|
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评分30分;洼田饮水试验1级;吞咽造影评分8分;颏下、舌骨下肌群及环咽肌协调能力欠佳,舌骨上提不充(-3.27 mm);表面肌电测试: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力量不足,运动时相延迟
|
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评分30分;洼田饮水试验1级;吞咽造影评分8分;颏下、舌骨下肌群及环咽肌协调能力不佳,舌骨上提尚可(-2.70 mm);表面肌电测试: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力量不足,运动时相延迟
|
日常生活能力
|
mBI评分15分
|
mBI评分40分
|
mBI评分60分
|
注:AROM=主动关节活动度,PROM=被动关节活动度;FAC=功能综合评定量表;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
表2 患儿康复治疗前后ICF评分(分)
Table 2 ICF score of the child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项目
|
满分
|
入院时
|
治疗15 d
|
治疗30 d
|
身体结构与功能
|
36
|
28
|
19
|
12
|
活动与参与
|
48
|
45
|
36
|
29
|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
40
|
16
|
26
|
27
|
总分
|
124
|
89
|
81
|
68
|
2 讨论
遗传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全世界各种族人群,欧洲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患病率为1~3/10万,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DA)为临床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患病率为2~4/10万;中国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约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半数以上,而SCA1、SCA2、SCA6和SCA7较少见[1]。
HARDING将不明原因的变性疾病造成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分为两大组:一组为20岁以前发病,大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称为早发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另一组为20岁以后发病,大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称为晚发性遗传性共济失调[18]。本例患儿属于早发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据相关文献报道,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年龄越早则病情进展速度越快,预后越差[19],且10年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20-23]。而康复训练难点也在于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速度快(本例患儿入院前2个月已出现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故如何在短时间内缓解患儿功能衰退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关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少,故缺乏经验。本例患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参与性高,且患儿及其家属强烈希望患儿站立、行走,改善生活能力,尽早回归家庭。但目前遗传性共济失调尚无完全阻止病情进展的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经验性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更系统的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笔者所在医院采用ICF-CY理念[2]对患儿身体结构与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康复问题评估,采用常规量表评估患儿功能状态并制定康复计划,运用全方位密集太空衣治疗、数字化步态反馈训练、BTE Primus工作模拟训练、肌电实时反馈等新技术,同时配合运动再学习、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吞咽训练、电刺激疗法、构音障碍手法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手段,康复治疗30 d后患儿运动功能、感觉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构音障碍、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实现了坐位下游戏、学习、进食和安全吞咽,日常生活达到基本自理,完成入院目标,可回归家庭、校园生活。同时对患儿社区、家庭进行走访,针对患儿躯体功能和结构改变,对患儿周边环境做适应性改造,满足患儿参与家庭、社交活动的需求;加强对患儿及其家人相关医疗知识普及,建议其定期门诊随访,评估功能状态,必要时可以阶段性入院进行相关辅具技巧练习以及功能训练指导。
参考文献
[1]唐北沙,江泓.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策略[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3):266-274.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2.03.008.
[2]邱卓英,李沁燚,陈迪,等.ICF-CY理论架构、方法、分类体系及其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5.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4.01.001.
[3]陈琳,郗海涛,黄红云.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介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8005-8007.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7.39.083.
[4]于小明,周欢霞,王宏林,等.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6,12(3):131-136.DOI:10.12022/jnnr.2016-0043.
[5]李青青,吴宗耀,罗利平.表面肌电图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24-227.DOI:10.3969/j.issn.1001
-1242.2006.03.007.
[6]戴萌,窦祖林,卫小梅,等.吞咽造影的分析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269-1272.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6.11.021.
[7]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等.表面肌电图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55-1158.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4.12.012.
[8]吴毅,胡永善,杨晓冰,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36-2037.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2.14.005.
[9]范文可,胡永善,吴毅,等.功能综合评定量表效度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6):325-329.DOI:10.3969/j.issn.1001-1242.2003.06.002.
[10]欧阳亚涛,徐艳文.BTE Primus多功能康复系统握力器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66-767.DOI:10.3969/j.issn.1006-9771.2007.08.027.
[11]陈小虎,林国徽,吴珂慧,等.加拿大作业表现测量表在学龄期脑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99-101.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8.01.022.
[12]屈云.COPM理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运用[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13]邵帅,吴德,唐久来.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应用疗效研究[J].安徽医学,2017,38(9):1107-1110.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7.09.004.
[14]EMARA H A,EL-GOHARY T M,AL-JOHANY A A.Effect of body-weight suspension training versus treadmill training on gross motor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6,52(3):356-363.
[15]庞伟,李鑫,范艳萍.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6):473-474.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
2015.06.022.
[16]吴刚,李姗姗,刘龙龙,等.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咽部冷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并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2):147-149.DOI:10.3969/j.issn.1008-5971.
2016.12.043.
[17]陈艳红,孙涛,陈敏,等.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病人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7,31(7):864-866.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7.07.032.
[18]蒋雨平,邬剑军.遗传性共济失调[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19(5):515-520.DOI:10.3969/j.issn.1008-0678.2011.
05.014.
[19]邬剑军,蒋雨平.小脑共济失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临床神经学,2006,14(6):638-648.DOI:10.3969/j.issn.1008-0678.2006.06.016.
[2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59-463.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6.005.
[21]WANG J,SHEN L,LEI L,et al.Spinocerebellar ataxias in mainland China:an updated genetic analysis among a large cohort of familial and sporadic cases[J].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11,36(6):482-489.DOI:10.3969/j.issn.1672-7347.2011.06.003.
[22]HARDING A E.Clinical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herited ataxias[J].Adv Neurol,1993,61:1-14.
[23]黄芳,边超英,李学付,等.一个早逝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ATXN3基因动态突变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46-50.DOI:10.3969/j.issn.1004-8189.2010.01.015.
(收稿日期:2018-10-08;修回日期:2018-11-20)
(本文编辑:刘新蒙)